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未来的趋势之一。东莞大力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引领全市产业结构的系统调整,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名片。
据腾讯研究院于2020年9月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东莞(58.2分)上榜2019年产业互联网排名前十的城市,跻身全国“用云量”前20城市第7名。中国信通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东莞数字经济以超千亿规模位列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的榜首,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60%。
产业数字化场景丰富 东莞传统制造加速转型
一个小小的电源适配器,要经过上料、加工、点胶、测试等多道工序。以往一条生产线需要80人配合完成。而如今,在位于东莞石龙的富华电子车间里,电源适配器的生产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一条生产线仅需24人。自动化生产线的所有生产环节均在电脑屏幕上实现可视化,生产环节中有任何瑕疵,机器都可以精准识别并发出警报。富华电子PTE工程主管王成给记者演示了这一过程:当生产环节的耐压测试环节中有不良品出现时,电脑屏幕中马上显示对应的红色警报,机械手自动将不良品分拣出来,放置到不良品区里面,“不良品会被送到工程部进行分析,确保产品100%合格。”

实现自动化生产后,该企业的产品一次性合格率从以前的96%上升到了99.97%,生产效率提高78%,成本节省了60%。更重要的是,客户的信赖度得到了大大提升。东莞市石龙富华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子田介绍,生产线上的数据,同步储存在客户的云端里。无论客户在欧洲、美国、日本,还是在国内各个城市,都可以在系统里面看到生产线的日常。“让客人知道实时的生产情况,马上就进行监测。长期而言,这肯定是未来的方向。”
在东莞,像富华电子这样通过数字赋能加速转型的制造企业不在少数。当前,东莞正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型技术为手段,引导企业打造智能车间,建设数字化工厂,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工业发展。目前,全市拥有136万市场主体,工业企业超过19万家,其中规上企业超过1.1万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每年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支出就已接近200亿元。
数字产业化基础雄厚 赋能东莞制造企业
“产业数字化方面,东莞应用场景丰富,发展数字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数字产业化方面,东莞产业基础雄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理想之地。”东莞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陈顺娇表示。
由于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广泛需求,东莞也吸引了超千家从事大数据服务和应用的企业落户。比如余旸等人创立的先知大数据就是其中一家,作为一名深耕数据科学领域20余年的数据科学家,余旸2017年从海外回国来到东莞,联合人工智能科学家梁帆共同从事数据研发,目前已在轨道交通、社会治理、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成绩,为不少东莞制造企业赋能。

“这个视频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重点工位工人们在操作的情况,其实在这个数据的背后,是所有的工厂生产的人机料法环通过数据化形成的优化管理决策,可以很快很高效地将生产和经营的一些决策成本和门槛同步降低。”在大数据的几块电脑屏幕上,余旸指着一些视频向记者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服务了工程机械行业、半导体等领域的不少国际龙头企业,未来在东莞会有广阔的应用和拓展空间。
另外,在这个大数据实验室里,可以看到一整套“钢轨智能探伤生态系统”。余旸介绍,目前全国26%的铁路都采用了先知大数据研发的钢轨智能探伤生态系统,探伤机器人“扁鹊”可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钢轨上巡查,利用超声波、激光、工业视觉等方式发现轨道上的“伤情”,一旦发现有“伤”便即刻将探测数据传回名为“仲景”的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仲景”在7秒内完成数据处理并给出处理建议,而若像以往通过人工作业的方式需要至少8个小时才能完成。
“扁鹊”与“仲景”配合,不仅大大降低了铁路风险发生率,还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与此同时,基于伤损数据深度挖掘,判断钢轨的服役状态并预测剩余寿命,团队研发了决策支持系统“华佗 ”,实现对大修换轨决策的科学支持,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巨量的资金。“目前覆盖了全国9个省,覆盖了中国26%的钢轨运营里程,覆盖区域从2018年到现在已经实现了零段轨。”

此外,按照同样的原理,余旸团队还设计了东莞的“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针对铁路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服务了20万人40万台设备。‘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已经覆盖了东莞150万师生的食品安全工作,未来我们会下沉到社会餐饮、冷库冷链、以及农贸市场等,乃至覆盖东莞整个食品供应链。”
在东莞3年多的时间,先知大数据从0到N,无论营收还是纳税均以翻倍速度增长,这也是东莞数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东莞数字产业迅速发展,聚集了一大批先进软件企业,为东莞发展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唯一网络、金蝶、明创软件、虹勤通讯、国云科技、115科技、百思维科技、中大科技、万维科技等1000多家从事数据服务和大数据融合应用的企业在东莞涌现,并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目前,在工业互联网方面,东莞拥有2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18家机构纳入省工业互联网生态供给资源池,部分供应商具备国家级项目服务水平。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东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20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66.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33%,总产值接近万亿规模,占到全省近四分之一。拥有华为、OPPO、vivo、华贝电子、蓝思科技、生益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从基础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制造、从消费类产品到投资类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综合配套率达90%以上。今年4月,“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软件产业方面,全市拥有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117家,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2%,近年来首次突破20%关口,高于省同期增速8.9个百分点;2021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25.81亿元,同比增长44.3%,居全省前列,高于省同期增速14.8个百分点。
大数据产业方面,全市从事数据服务和大数据融合应用企业超过1000家,还有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50家从事专门技术研发、咨询及监理等的科技机构,以及光大We谷产业园、高盛科技园等一批省级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
规划超过2万亩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
目前,东莞用60平方公里土地,统筹规划建设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其中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规划超过2万亩。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东莞有很好的基础,我们有18万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1万家。目前东莞正全力推动工业企业实现产业数字化,这就催生了庞大的数字经济市场需求。东莞正在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松山湖高新区等区域着力推动支柱产业、传统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集聚区。下来,东莞将以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依托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基础,重点引进培育软件开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集聚区。”东莞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陈顺娇表示。
(记者 阳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