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勇立科技创新潮头 奋取科技自立自强

回首百年辉煌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莞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凝心聚力、创新实干,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书写了熠熠生辉的东莞篇章。今天起,《东莞新闻》栏目推出《百年正风华 赓续谱新篇》系列报道。首先来看第一篇,《东莞:勇立科技创新潮头 奋取科技自立自强》。

2.jpg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发车间内,上千个电池样品正在测试设备上充放电,测试新型电极材料性能。这一研究项目旨在提升锂电池续航能力同时降低成本,目前已实现每天500公斤的小批量生产,预计3年后实现大规模量产,届时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成本可降低30%。

QQ截图20210704202206.jpg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我们预期三年以后,它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动力电池材料,那我们就会站在全球的前沿。”

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从“0到1”突破的科技创新案例,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并不罕见。自中国散裂中子源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完成课题超过500项,其中包括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

QQ截图20210704203146.jpg

20年的悉心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陆续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串珠成链,实现从一片“荔枝林”到一座“科学城”的蝶变,成为东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QQ截图20210704202233.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应该说松山湖肩负着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任,首先要把先行区办好,然后带动整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我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于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QQ截图20210704202305.jpg

“十三五”期间,东莞研发投入强度从2.36%提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创新要素的加速聚集,吸引了全球科创人才的目光,进一步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目前,全市共拥有638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并和国内顶级高校共建了33家新型研发机构,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东莞开展科研活动。

QQ截图20210704203100.jpg

展望“十四五”及更远时期,东莞将培育壮大新动能作为重中之重,统筹60平方公里土地,设立1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形成500亿元母子基金群,举全市之力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剑指“万、千、百”亿级产业梯队发展格局,书写更加恢弘的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记者 吴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