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我市第一所专门学校——东莞启智学校启航分校(简称东莞启航学校)正式启用。2021年7月15日,东莞启航学校1周岁了。

这是一所国家关于建设专门学校的有关文件出台后建设的全国首批、广东首所专门学校,是在东莞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东莞市教育局和市公安局“双主体”共同管理的市直属公办学校,专门为已满12周岁未满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他们实现有效转化和矫治。
学校办学规模为200名学生,采取小班化生本理念教学,每班人数在20人左右,并依照每个班配备4名专任教师和4名警员的比例,目前共配备了41名教师、30名警员。

一年来,该校在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打造专门教育“东莞经验”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1年7月15日,累计接收学生409人,通过帮扶跟踪,结业离校学生转化成功率在97%以上。
遵循文件精神
指导学校建设
1.精准配人,人员是学校运作的首要前提。遵循“师德为本、能力为先、突出特长”的“精准配人”理念,分两批于2020年4月、2020年12月进行招聘,共招聘了38名聘任教师,组建了一支乐于奉献、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年轻教师队伍。

2.精准置物,环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坐落于大湾区腹地东莞市大朗镇,总占地面积约9亩,目前建设有“慧书汇”读书室、心灵瑜伽中心、法治教育中心、科技创客中心、移动应用中心、多功能教室等,着力打造“有爱心、有温度、有书香”的校园环境。
3.精准建制,制度是学校运行的重要保障。依据依法建制、科学建制、民主建制的“精准建制”理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各项制度,为学校建设和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提炼办学理念
把握办学方向
1.明确学校校训。“明理修身,梦想启航”是东莞启航学校的校训,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明理,即明事理,守道德,知法律,尊法规。修身,则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强调纪律意识,同时注意锻炼,强身健体,让身心都成为健康的人。
2.明确学校管理理念。学校以“拥抱孩子”为管理理念,要求全体人员贯彻有爱心的教育,有温度的教育,有书香的教育。
3.明确学校办学愿景。学校以“为学生重塑梦想,为家庭点燃希望,为社会贡献力量”为办学愿景,不忘初心,行稳致远,积极探索专门教育发展之路。

推进制度建设
创新教学机制
1.强化组织架构。东莞启航学校行政领导共设5人,其中校长和教学副校长等由市教育局任用,法治安全副校长由市公安局任用。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实行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分头抓,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具体抓落实,岗位负责教师和学生干部协助抓,学生自我管理相互配合的全员参与五级联动的教育管理网络。
2.明确运行机制。制定了符合东莞实际的招生程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学籍管理、结业离校等各项制度机制,尤其是采取小班化生本理念(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学,最大限度保障在校学生教育矫治工作实效。
3.创新教学模式。首创“警师共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明确市教育局负责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市公安局负责学校全天候安全保卫、治安防范及法治教育工作,通过实行教育、公安部门双主体联合教学管理模式,有力保障学生文化知识和法治观念双提升。#p#分页标题#e#

倡导教育创新
提高教育质量
1.研发专门课程。针对专门学校学生水平不一、流动性强等特点,自主研发专门课程,实现让每个学生在每个课堂都有所收获。学校以“模块化”教学为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共开发并试用了16门专门课程,包括心灵瑜伽、沟通礼仪、道德法治、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思想政治课程,军体训练、美术赏析、音乐赏析等体育艺术课程,应用语文、应用数学、日常英语、国家地理、爱国历史、经典诵读等文化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时尚科学等信息科技课程。
2.创新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特性,以PBL(情景教学法)体验式课程为主,以理论课程为辅,将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思想文化基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明事理,懂规章,提高学生素养,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一是军体训练课,在每天最后一节课进行,目的是严肃纪律,规范行为,同时让学生锻炼出健康的体魄;一是素质拓展课,让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老师的专长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找到自信,目前已开设包括心理剧、吉他弹唱、书法、合唱、文学社、美食课堂等37门学生素质拓展选修课。
3.推动课题研究。及时总结提升积累的专门教育经验,推进创造出可复制、可参考的专门教育“东莞经验”,促进专门教育发展。目前学校已成功申请市级课题1项(《基于大湾区背景的专门学校创建研究》),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牵头,联动东莞市教育力量,开展专门教育课程研发相关市级课题4项(《专门学校应用语文课程研发与实施的研究》《专门学校课程研发与实施的研究》《专门学校英语课程研发与实施的研究》《专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用爱拥抱孩子
注重思想教育
1.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有心灵瑜伽中心,通过学生自主求助、问卷测评、教学讲座等多种途径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心灵瑜伽、赏识教育、个体辅导、团体活动、音乐减压、沙盘诊疗、知识讲座等多种手段缓解或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2.注重家校共育。通过举办学生生日会、邀请家长探访等形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协作,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形成家庭、学校协同共育的教育转化服务体系。
3.通过“一对一帮带”让师生成为朋友。学校以“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为教育目标,给每个进校学习的学生安排教育帮带教师,定期与学生交流思想,及时化解学生困惑,指明学习生活方向。并在学生离校后进行至少半年的帮教跟踪期,指导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确保教育效果能有效巩固。
4.坚持活动育人,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坚持活动育人导向,通过每月定期举行的生日会、结业礼,以及节假日活动、校运会等校园活动,感化学生内心,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用爱唤醒学生善心、用礼固化学生善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多方发力
协同教育矫治
1.实施联动帮扶工程。充分加强与其他学校、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合作,通过开展社工联动帮扶、模拟法庭活动等工作,多渠道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生活及工作技能,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2.根据生源特点实施区域衔接工程。如四川大凉山彝族学生占比较大,学校积极推动与四川大凉山驻东莞服务站合作,共同帮助彝族学生离校后或返回原校就读或务工就业等,通过类似的合作模式来解决学校离校衔接问题,有效帮助学生顺利重返校园或回归社会。
3.加强专门交流,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承办全国专门教育学校办学形式研讨会,通过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专门教育)分会这一平台,与全国其他专门教育学校保持沟通、开展合作交流,探索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渠道,促进专门教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