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省一等奖!东莞实验说课创佳绩

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于10月27日圆满结束,该活动以线上申报形式开展,参赛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实验课程视频”“说课PPT”“说课文稿”等资料,由专家进行在线评审。活动涉及高中物理、初中物理、高中生物学、初中生物学、高中化学、初中化学、小学科学、其他学科等8个学科。我市参赛教师在评比中荣获5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一等奖获奖比例全省名列前茅,来自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的蔡佳惠老师斩获初中化学组第一名。

科技助力实验教学,创新引领教育发展。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提升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教育局此前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旨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完善升级实验装备助力打造东莞品质教育。

下面我们一起领略各位获奖老师的风采吧。

一等奖

初中化学组省一等奖

作者:蔡佳惠 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参赛课题:《进击的装置——分子运动现象再探究》

该课题是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改进和创新。蔡佳惠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改进实验”“创新实验”“评价实验”这一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实验改进、实验创新解决了原教材实验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空气污染、危害健康、药品浪费、耗时等,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的能力。

高中生物组省一等奖

作者:刘忠 东莞市石龙中学

参赛课题:《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刘忠组织的兴趣小组在进行教材预实验中发现不足,就萌生了改进实验的想法,兴趣小组尝试了百余种装置和材料,确定装置的主体为黑色鞋盒,内部设置了三个针管,用于重复实验减少误差,针管内放置水生植物,通过实验确定了绿菊为实验材料,利用液滴移动探究本实验。兴趣小组还细心的选择了塑料针头,用于注入液滴,提高安全系数。刘忠利用兴趣小组的装置进行授课,征求全班意见,加装了坐标纸、照度计和无极调控的LED灯等,进一步投入新一轮实验,不断的探究与改进。

小学科学组省一等奖

作者:李惠娟 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小学

参赛课题:《利用多功能教具“简易光学演示”仪探究光学实验》

“简易光学演示仪”适用于小学科学“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相关实验演示。该作品由罗汉杰构思,并与李惠娟共同制作完成。该教具曾获2020年广东省自制教具三等奖。

“简易光学演示仪”利用底板和各种各样的PC板,通过各种材料的不同组合,逐一达到“光线打靶”“小孔成像”“让光线拐弯”“光线接力”等实验效果,师生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实验效果明显,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针对性强,能解决本学科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功能稳定,坚固耐用,操作方便。

初中化学组省一等奖

作者:廖小妹 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

参赛课题:《基于模型构建的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可视化研究》

廖小妹在湖景中学“四三”美好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为了能高效复习,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可视化研究为例进行探索和尝试,要求学生“学中做”,自主探索和创造,小组合作,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实验会产生压强差、反应物会消失或减少、有新物质生成的原理,设计并进行探究实验,实验方案实现了多元化,强调知行合一。最后廖小妹将学生的思路进行整合,设计出在一套能进行多个实验的装置,师生共同构建出判断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思维模型。

高中化学组省一等奖

作者:蒋爱军 东莞外国语学校

蒋爱军在准备小组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教材实验稀硝酸和铜反应的不足,还没有得到无色的一氧化氮就已被空气氧化变成红棕色,实验过程中还会出现氮氧化物排放在空气中,尾气不能很好地被吸收,针对上述情况,蒋爱军从绿色环保角度考虑,采用多种螺旋式注射器进行全封闭设计,利用三通阀进行串联注射器,将铜丝放在注射器中,吸取少量的稀硝酸进行实验,得到无色的一氧化氮,另外一个注射器挤入空气,瞬间变成红棕色,再挤入水又变为无色,将所学氮元素的知识进行串联,用量少,方便收集,也容易控制,效率快,小组学生实验不仅很有趣,而且还将所学知识系统串联起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等奖

初中物理组省二等奖

作者:陈玉贤 东莞市寮步中学

参赛课题:《探究焦耳定律》

陈玉贤首先利用通电后铅笔芯冒烟、变红的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导体通电后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之后小组进行合作设计电路图,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并通过自制教具——焦耳定律演示仪,一次性探究实验的三个影响因素,从定性和定量的实验中得出焦耳定律。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学习和认识了焦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课程设计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组省二等奖

作者:姚凯婵 东莞市企石镇中心小学

参赛课题:《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学生在学习固体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时,只对铜一种金属进行研究,实验现象不明显,结论归纳不充分。因此,姚凯婵将实验对象从一种增加到铜、铝和铁共三种金属,并将其与简单电路结合,观察对象从原来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金属热胀冷缩变化情况改为LED灯的亮灭情况。另外,姚凯婵还利用掌控板编写程序对金属热胀冷缩的时间进行准确计时,让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的研究从感性操作进阶为定量研究,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深度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品质。

高中物理组省二等奖

作者:王芳 东莞市厚街中学

参赛课题:《重力做功的特点》

王芳为了突破“重力做功的特点”这一教学难点,制作了重力做功探究仪,以求直观的呈现重力做功的特点,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王芳查阅相关资料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水流,将不同倾斜程度的轨道确定为软管,大大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实验中,两条路径可同时对比,使现象更清晰直观,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验教学中,王芳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重力做功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初中生物组省二等奖

作者:林泽纯 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

参赛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实验创新》

为探究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差异,林泽纯以“红细胞配送氧气”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往新鲜鸡血中通入氧气或二氧化碳,变观察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将动静脉血的转化过程可视化,增强学生对动静脉血的直观感性认识。另外,林泽纯引导学生分组构建“血液循环途径”的物理模型,在毛细血管处通入不同气体,模拟血液与肺泡、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形象逼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知识误区:“动脉血管流动脉血,静脉血管流静脉血”,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