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的广东样本|东莞市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大改革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力度,广东省教育厅面向全省征集典型案例,选树一批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首批17个),努力营造积极探索、创先创优的改革氛围。其中,《东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东莞市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两个案例入选。

“广东教育传媒”推出“教育评价改革的广东样本”系列报道,聚焦破除“五唯”的大胆探索,以及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尽快“立”起来的创新举措,呈现典型案例的好做法、好经验。11月12日,“广东教育传媒”推出了《东莞市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一文,全面介绍东莞市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东莞市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东莞市坚持以评价为导向,通过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行动,克服基础差、底子薄等发展障碍,基本补齐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短板和不足,初步构建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为实践东莞教育现代化“品质教育”核心战略积蓄了发展动能。

强化政府主导,全面实施党政教育履职考核

举措1:明确政府主体职责

明确由市委教育工委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主体责任,将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测试评价、《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下简称《国测》)体育与健康测试评价等纳入各园区、镇(街)政府教育履职考核。

2019年11月实施《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对园区管委会、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

举措2:完善评价政策

进一步完善党委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为党委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提供指引和依据。

2015年制定印发《东莞市中小学体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

2015年制定印发《东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推进计划(2015—2017 年)》。

2018年制定印发《东莞市教育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 年)》。

2018年制定印发《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举措3:健全学校体育督导机制

开展日常飞行检查,将学校体育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国标》和《国测》成效、学校体育条件保障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与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校长绩效考核相结合。

坚持健康第一,强化学校教育质量考核

坚决克服重“体”轻“育”、重体育轻健康、重成绩轻素养、重体能轻技能、重课堂轻课外、重形式轻实效等片面化、功利化行为,把落实国家和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刚性要求作为评价学校、校长以及学校其他领导的必备指标。

举措1: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

按照“国家课程(领导)+地方课程(传承)+校本课程(特色)”的方式建设好校本化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杜绝课程悬空不落地的问题。

举措2: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查“阴阳”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确保每学年教学时间、每周课时数、每节课的时长。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联动机制,健全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

举措3: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

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和要求,坚持 “体能与技能相长”的东莞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主张,建立“基础单元(大)+比赛单元(小)”的单元教学方式、构建“健康知识+基础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无卡顿”和结构化课堂教学等一系列的研究实践。

举措4:强化课外体育锻炼

建立“应急疏散演练+基础运动技能+基础体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和课外作业的组织与实施,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倡导学生每天到校后进行20分钟身体活动,鼓励学校教师每周同学生一起进行至少1小时体育锻炼。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活动。

2020年修订《东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基本要求(2020 年版)》。

2020年出台《东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指引(试行)》。

举措5:健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

加强教体融合,建立“普及+选拔”并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面向人人”建立普及性竞赛体系。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列入比赛,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春、秋季运动会(体育节)各 1 届,每学期举办单项体育竞赛,保证学生每学期有 2 次以上全程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改进选拔性竞赛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级联赛、市际联赛(竞赛)一体化的选拔性竞赛体系,构建市、镇(街)、学校、班级四级选拔性竞赛制度。

2014 年全国首创《东莞市小学生运动能力展示活动》。

2015 年推动园区、镇(街)和学校举办校园足球运动会。

2018 年推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运动会。

举措6:健全体育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普通高中体育“双特色”学校建设。分梯次建立“市、镇(街)、学校、年级、班级”体育特色项目代表队。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按“1:3:6”的比例配套建立对口升学初中、小学基地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员)练赛制度。

2020年开展普通高中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试点)。

2021年启动普通高中体育“双特色”学校建设。

举措7: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展示竞赛活动,大力推动普及学生游泳教育,力争到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90%以上的学生学会游泳,推动学校“一校一(多)品”发展。

举措8: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建立《国测》体育与健康质量监测制度,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对辖区内中小学进行飞行检查1次。健全“全员测试+抽测”相结合的《国标》测试制度,创新测试方式,引入竞赛机制,做到测试即竞赛、竞赛即测试,激发学生活力,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强化测试结果的应用。

2018年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东莞市学生体能达标率四年级达到8☆(位列全省第一)、八年级达到10☆(位列全省第一)。

2020年在广东省《国标》抽测中,东莞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为59.1%,位列全省各地级市第一;及格率为99.86%,位列全省各地级市第二。

举措9: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水平

支持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学习不少于72课时和参加学科专业技能比赛。保障体育与健康教师的福利待遇,科学核定工作量,在绩效分配、课时权重等与其他学科一致;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科研立项、教学成果等方面按周课时比例分配名额。

举措10:完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设备

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所需的体育器材和应急救护器材,建立器材补充和维护制度。加快学校体育信息化建设,为教学、训练、竞赛高质量发展赋能。到2022年秋季开学前,各中小学校在教学区、运动区、宿舍区等场所至少配备一台体外自动除颤仪(AED),配备单杠、双杠、平行梯各至少12副,建成日常校园长跑智能化监控系统。

注重教学实效,逐步完善教师岗位评价

举措1: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体育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

把师德表现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首要要求,并作为职称评审“一票否决”的关键性指标。

举措2:强化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工作范围

明确履职基本内容,包括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特色人才培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突发事件处置等。

举措3:全面提高专业素养

强化学校体育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健康教育学、体育运动科学以及融合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

举措4: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将评价导向从完成课时量转向教学质量、从“教了多少”转向“教会多少”、从教会运动技能转向发展运动能力。

推动长效提升,完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举措1:健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日常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改进评价内容体系,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国标》+《国测》体育与健康监测+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内容体系。

举措2:持续推进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改革

推进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并逐步提高考试分值。进一步健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举措3:实施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

采用“过程性评价(运动参与+《国标》)+终结性评价(体能+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不合格不允许毕业,考试结束后,为每位学生出具评价报告,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如实计入。

东莞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的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为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提供“东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