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强“中国芯”,人才需先行。12月1日,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及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专题活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院(所)长论坛”在东莞举行。活动邀请了多位国内外集成电路领域院士专家、高校科研院(所)长交流分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及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模式及案例,围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东南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孙立涛认为,为什么芯片总有那么多核心技术需要突破,原因在于我们的基础没有做好,也就是微纳系统基础的支撑平台,包括设计、材料、制造和表征。“这些最基础的都是最花钱的,但又是最不容易成功、风险最大、难以出显性成绩的,它需要高校长期潜心来做这个事情。”
“集成电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目前来讲,集成电路的人才短缺是新常态。”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缪向水教授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科和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发展情况。他说,后者主要是建设以学生培训、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平台,并不是专门的科研平台,发展思路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
“在大规模的培养下,我们发现创新教育资源收益面小,因此我们鼓励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研究,而不是全员进行创新研究。同时针对基础较弱、实践较少,缺乏个性引导和科学培养等问题, 我们提出‘一课三化’,一课是提高课堂质量,三化是素质化、一体化、数字化,希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自主学习、工程实践与团体协作能力。”缪向水说。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介绍,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组建了国际微电子学院,同时成立东莞市微电子研究院和微电子联合创新中心,通过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联合共建,从源头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推进学院建设。
在研讨会环节,围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新路径”等议题,10余位集成电路领域院士专家、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长继续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助力大湾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升级汇聚智慧力量。
(记者 张忻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