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较低,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于2021年12月3日至5日在广州举行。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先生出席并演讲。

  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黄奇帆理解,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意味着未来经济运行将会有五个新的特征:

  一是我国将形成更具韧性、更有质量效益和更加安全的工业体系。我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被人“卡脖子”、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内分工不足、能源资源部分粮食产品进口依赖度过高等等隐患。通过扩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形成一批空间下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具有全球经济力的产业链集群。

  二是,我国经济将从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转向更多依赖内循环国内市场、依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未来随着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增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过去靠国际市场外循环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格局将逐步转变为由我国自身超大规模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牵引内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格局,外贸依存度将逐步降到25%左右,经济运行将更多的依赖内循环和国内市场,国民经济将更加健康高效。

  三是,由追求产品市场高效流通为主转向追求要素市场更高效率配置转变。外循环拉动下,经济增长较为粗放,靠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但由于重生产、轻消费,订单为王,重商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转向内循环为主,不仅意味着要进一步打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梗阻,形成更加畅通的经济循环,还要通过推进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着力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

  四是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将更加顺畅。目前,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比起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平均20%左右的指标还有差距。随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加快培育,单方面被人“卡脖子”的情况会有较大改变,同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也将加速形成。

  五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对GDP的占比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他指出,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2%左右,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未来要形成以消费为主体的需求格局,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在今后内循环为主、共同富裕的政策推动下,劳动力收入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的提升,预计到2035年现在4亿中等收入群体会增加到8亿,6亿的低收入群体会减半,内需消费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内循环的第一动力将更加强劲,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