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成效凸显

12月23日,央视系列报道《同心粤港澳 携手大湾区》第5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多元立体交通网 一小时生活圈正形成》在CCTV4《中国新闻》栏目播出,节目当中有关中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内容由东莞广播电视台采制上送。一起来了解。

微信截图_20211223171341.png

自2019年2月18日,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广东举全省之力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此基础上,东莞近年来以交通一体化作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提出构建“外联内畅”的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多条连接广州、深圳、佛山、惠州、江门等地的高速公路、铁路、城轨,陆续动工、开通,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位于虎门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进展,更受到中央电视台“同心粤港澳 携手大湾区”系列节目重点关注,该工程日前不仅迎来国产盾构机刀盘下井的重大施工节点,同时也创下多项国内之最。

微信截图_20211223171330.png

据了解,深江铁路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广东自贸区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珠三角地区一条主要的跨江城际通道。

微信截图_20211223171623.png

珠江口隧道工程创多个世界第一

2020年7月2日,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以下简称“深江铁路”)先行段工程珠江口隧道正式开工建设,工程位于东莞虎门,从施工角度来说,它不仅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关键“卡脖子”工程,是全线的施工技术难点所在。

据介绍,珠江口隧道起于东莞滨海湾站,止于南沙万顷沙,通过兴建一条水下隧道,直接连通东莞与广州之间的珠江入海口。12月8日,从东莞虎门的项目工地上传来喜讯,重达544吨、绘有“醒狮”图案的国产盾构机“深江1号”成功下井,标志着该工程全面进入盾构施工阶段。

中铁十四局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项目总工程师陈兴飞说,“珠江口隧道全长13.69公里,最大埋深达到106米,高水压施工区域达到110米。作为目前我国最大水压的海底盾构隧道,与世界上另外一条隧道,在水压方面也是并列世界第一。本工程的顺利实施,也将为我国后续海底长大隧道施工,积累宝贵的经验。”

微信截图_20211223171618.png

深江铁路全面打通沿海高铁大通道

据了解,深江铁路正线全长116公里,沿线经过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等5个城市,共设有西丽(不含)、深圳机场、东莞滨海湾、南沙、中山北、横栏、江门等7座车站,设计行车时速250公里,总投资513亿元。深江铁路建成开通后,将开辟新的高铁走廊,全面打通沿海高铁大通道,大大缩短珠江口东西两岸,特别是粤西、西南地区通达广州、深圳的时空距离,有利于东莞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经济圈,引领带动广东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铁十四局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项目负责人李兵表示:“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方便珠江东西两岸居民轨道交通出行,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以轨道交通作为载体,实现了深圳前海自贸片区到广州南沙自贸片区的半小时高速互通互联。”

微信截图_20211223171321.png

东莞以交通基建为载体 大力聚焦科创与制造

当前,东莞面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重大机遇,交通的关键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凸显,交通一体化意味着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布局全面优化,各种运输方式也在往综合衔接、一体高效的方向加速发展。

就在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在东莞取得重大进展后的两天,12月10日,作为京港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赣深高铁也全面通车。该条高铁不仅结束了赣南地区没有直达广东高速铁路的历史,同时也使广东全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的目标。

位于东莞塘厦镇的东莞南站,不仅是沿线14个站点中的第二大站点,也是深莞融城的第一站。东莞南站的正式启用,加上虎门高铁站,使东莞正式迈进“双高铁站”时代,也使东莞这座先进制造业之都,以交通基建为载体,通过大力聚焦科创与制造,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要素集聚。同时,东莞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松山湖的科创能力为引领,对各项要素进行凝练升级,再向外辐射,提升产业链价值,由南至北,吸引全国更多城市,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中来。

(记者 谢慧龙 钟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