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 适应千万人口更高更好的医疗服务需求,奋力书写健康东莞建设美丽新篇章

卫生健康工作是涉及生老病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党代会对东莞卫生健康事业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并为未来五年健康东莞的建设画出了蓝图。蓝图中,有新增医疗床位8200张,有全面推进健康东莞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高水平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建设,也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与突发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美好发展蓝图,必须靠奋斗来实现。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正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和服务水平,构建与东莞“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相匹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中医药服务体系,让广大东莞市民享有优质普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市党代表、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

增加床位

对欠缺的专科床位优先配给

学位、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就业岗位、停车位,被称为“民生五个位”,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向往。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力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民生五个位”短板,其中,未来五年力争新增医疗床位8200张。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认为,医疗床位代表的是老百姓对更高更好医疗服务的需求。为此,卫生健康部门将围绕五个方面,来不断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健康服务。

提供优质资源配给。加强各级公立医院协调发展,按照“扶持镇街、做强区域、做精市级”的原则,推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加强区域中心医院辐射、带动能力;夯实镇街医院、镇街社卫中心的网底作用。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增加8200张床位,这是数量的增长。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对传染病、肿瘤、重症、儿科等东莞还稍嫌欠缺的床位,进行倾斜配给。为了应对老年化趋势,还要逐渐增加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方面的床位。”张巧利说。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既要发挥中医“治已病”的作用,也要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推进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发挥镇街社卫中心中医馆在治疗、康复、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上的“四位一体”功能。不断培养中医药人才。

聚焦妇幼保健项目。不断强化母婴安全保障,为三孩政策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不断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实施孕产期、新生儿、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加强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特色专科工作。

“我可以透露一个消息,从今年9月开始,东莞所有初一女生可以接受免费HPV疫苗接种。继续实施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扩大婚前孕前受惠人群,充实出生缺陷防控网络。”张巧利说。

未来五年,市卫生健康局还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治疗中心大楼、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市中医院国医馆项目、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项目、市第九人民医院项目、市东部中心医院项目等建设;持续引进高端人才。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人才强市”,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张巧利表示,卫健部门也将每年引进2个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评选10个“东莞名医”、20个医学领军人才、50个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给予经费支持,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抢抓高水平医院建设契机

适应千万人口高端就医需求

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高水平医院系列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促进校地共建区域中心医院向纵深发展。为此,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正抢抓高水平医院建设契机,大力提升高端医疗技术水平,适应千万人口高端就医需求。

其中,市人民医院已于去年3月入选第二期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市中医院于去年6月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预选项目。当前以及今后5年,市卫生健康局将继续大力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在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集聚拔尖医学人才、打造一流医学学科、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5方面发力,打造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高效科学的现代化高水平医院。

展望未来五年,市人民医院将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型医院、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医疗中心,争创中西医协同攻克疑难重大疾病特色医院;重点建设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研究院,搭建医用器械、智能生物材料等科技创新平台。市中医院方面,市卫生健康局将与市发改局联合推动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达标,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现管理融合、品牌融合、人才融合、技术融合、学科融合,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力争2025年进入全国中医院50强行列,成为广东省现代化高水平中医院。

与此同时,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市水乡中心医院等5所区域中心医院正通过校地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

比如,2020年12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医科大学签约,双方联手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的基础上,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全力打造东莞市卫生健康高地。记者从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了解到,合作共建一年来,该院学科“四梁八柱”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急危重症“六大中心”建设成效初显,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填补区域医疗空白。接下来,该院将全力推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着力打造莞深融合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医学中心和医疗高地。

2020年12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与暨南大学签署合作共建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协议,市东部中心医院医院成为暨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发展进入快车道,全年共引进9名全职博士学历高层次人才和19个专科39名柔性省内知名专家;医院设备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短短半年开展39项新技术和手术项目,部分项目刷新东莞甚至广东水平。根据规划,未来3-5年,该院将打造成为三级甲等医院、高水平区域性医疗中心。

市水乡中心医院正优化服务流程,优化环境改造,精准引进人才,错位发展专科,把乳腺科、消化内科两个水乡片区的薄弱专科培育成了本院的特色专科,让麻涌及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通过强专科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建设一流市镇两级疾控中心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与突发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

过去一年,我市先后成功处置了“6·18”“12·13”本土疫情。在一个潜伏期内打好打赢了“急、难、险、重”的疫情防控硬仗。尤其是“12·13”疫情,我市在5天时间内实现了社区清零,用了12天实现了确诊病例的零新增,全市中风险区全部清零,“摘星之旅”胜利完成。

但东莞是人口流动大市,外来人口众多,当前全球疫情正处于第四波疫情上升期,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加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打造医防融合的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为了未来五年健康东莞蓝图中重要的一块。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省内一流的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与突发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科学精准务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根据《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我市将打造医防融合的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其中,主要包含了三个体系的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这三个体系互相融合,就像人的大脑、眼睛、手脚的协调,可确保重大疫情前快速反应、高效指挥、科学防控、专业救治。

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将打造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构建职能清晰、机制顺畅、上下协同、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具体来说,建立与现代化疾控体系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多措并举激发机构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并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强化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决策管理、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调查处置能力。同时,加强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健康促进、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结核病、皮肤性病、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持续推进疫苗冷链系统和各类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提升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化水平。

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将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深化多部门联防联控应对处置工作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议事制度;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法制建设,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实行卫生应急预案动态优化;健全常态化演练机制,开展跨地区、多部门、多模式的卫生应急处置演练;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专家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同时,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加强全市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紧急医学救援类综合队伍全覆盖。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方面,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具体来说,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以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发热诊室为哨点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应急状态下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应急腾空机制和流程,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比如,加强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九人民医院综合学科、感染病科和重症救治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九人民医院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和重症监护病区建设。尤其是要高水平建设市第九人民医院,探索以市第九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设东莞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提升市民就医时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今年是东莞奋力推进在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的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党代会工作报告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对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尤其是在推进健康东莞建设、深化综合医改、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要求。

张巧利表示,接下来将动员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报告精神,把卫生健康工作融入市委市政府大局中去,做到和市委市政府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使得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在卫生健康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市卫生健康局作为民生重点部门,张巧利表示,将结合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突破“自我设限”,克服“按部就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通过出台有力、有效的措施,推进一项项民生实事,来不断提升东莞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让老百姓更好地感受到、体会到、分享到卫生健康工作的成果;将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同时,不断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给,群众一旦得病了,也能做到“病有良医”,提升人们就医时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东莞卫生健康人将不负所托,奋力书写健康东莞建设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