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提档加速、如火如荼,如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建设合力?如何与光明科学城协同合作,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市政协委员刘川、卓奇文联合推出提案,提出进一步完善松山湖科学城统筹与管理机制,加强与光明科学城协同合作,形成建设合力,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刘川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建设合力
作为东莞市政协委员,刘川每年都会就社会重点、经济、科技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今年,他尤为关注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
当前,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为依托建设的松山湖科学城,将是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大资本,也将成为东莞高质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推动力量。
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中科院与东莞市签订共建协议、土地整备获得有效进展……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不断提档加速。
但是,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目标相比,与深圳社会主义示范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实践相比,科学城建设工作还需要更多更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存在部分“上热下冷”的现象,镇村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规划范围内建成区体量大、权属关系复杂、历史包袱重,土地统筹和整备工作推进还需要更大突破,等等。
刘川、卓奇文建议,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应从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方面入手,形成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合力。
具体而言,要明确松山湖管理机构职责及其运行机制,解决非主责部门不够重视,个别镇村配合不积极的状况,要逐步完善统筹运作机制,形成推动科学城工作的强大合力。
刘川、卓奇文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统筹模式,破解用地收储难题。要探索科学城土地的投入与效益分配有效模式;立足市园镇统筹联动发展的原则,探索建设市园镇土地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要继续严抓“两违”行为,固定现有合法建筑拆迁面积,为科学城后续开发建设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
此外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上,要以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勇气和决心,突破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难点和痛点。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健全以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质量、科技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团队协作、个人贡献、成果价值、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全面准确地评价科技人才,让科技人才有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加强对外联通,着力构建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是一个有机系统工程,松山湖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协同合作,是建设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客观需要,是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一环。
目前建设过程中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缺乏高层次统筹发展机制,在规划制定、建设方案、大科学装置布局、产业协同等方面协调性差,应加强与光明科学城协同合作,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还应加强与港澳台合作,将科学城打造成内地与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
刘川、卓奇文建议,松山湖与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有文化基础、有合作传统、有进一步合作的条件。建议加大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进台湾半导体产业集聚企业招引和集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香港城市大学的建设力度,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将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成内地与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