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王庆余:加大公益组织建设力度

“作为新一届市政协委员,我想借此机会,征集更多关于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的建言献策,为弱势群体和有需要的人发声。”市政协委员、南城志愿者协会会长王庆余说。

王庆余获评过“中国好人”称号,作为五星志愿者、东莞资深公益人,他刚刚当选为新一届东莞市政协委员。今年,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大公益组织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的提案,首次以政协委员身份为东莞公益代言,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发声。

截至目前,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总数达到4694家,在全省位居第四,约占全省登记社会组织的6.4%。其中,社会团体122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413家,基金会58家。王庆余介绍,东莞市社会组织基本覆盖各领域,社会组织体系基本完善。近年来,得益于《慈善法》的颁布和社会组织“两办意见”的出台,东莞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较快。全市现有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262家,共有社区社会组织3466家。

“对公益组织而言,一方面,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次分配、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毫无疑问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尽管公益组织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够、募捐能力较弱、社会影响不大、规范管理欠缺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王庆余说道。

对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公益组织机构与能力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其专业水平的对策建议。一是要构建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评估平台。公益组织是建立在有效服务的公益项目之上的,而公益项目的落地执行涉及服务人群、服务方式、服务人员、服务周期、服务费用等各个方面。其中,服务人员、服务费用最为核心。因此,在对公益项目进行客观评估的过程中,确保专业人员提供社会需要的专业服务,保障有经费来源支撑至关重要。

二是要构建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公共募捐平台。科创项目通过路演得到社会认同,从而获得政府资助和投资机构投资,进而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是一种通行的共享共赢的办法。借鉴科创项目的发展思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东莞公益项目公共募捐平台,让通过客观评估的公益项目能定期在平台上进行路演,组织公益组织、热心企业与社会各界人士、政府采购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进行联动,并同步在线上发布,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培育东莞市的品牌公益活动,有效解决筹款难的关键问题,打造品牌公益活动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促进公益组织的良序发展。

三是构建公益人才和志愿服务数据库。充分发挥人才一才多用的作用,有效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尽快构建公益类专业人才的大数据库,把大湾区内的各种公益人才全部纳入东莞公益人才库,供东莞公益组织在需要时沟通、选择,在双向同意的基础上人尽其用,共享共赢。

四是构建公益人才和志愿服务培养平台。由市社会组织事务中心牵头,与东莞理工学院或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衔接,由相关院系对公益组织的法人、秘书长等关键少数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对愿意从事公益事业的应届大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岗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训,把领导、从业人员的培训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切实提高公益组织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