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阮雪玲:建议治理噪声污染 营造舒适人居环境

噪声扰民,晚上无法入睡,作为医生,阮雪玲深有体会。

这次参加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科科长阮雪玲提交了《关于防治噪声污染,营造舒适人居环境的建议》,希望强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管,给噪声扰民安上“静止阀”。

问题:噪声污染投诉逐年上升

凌晨寂静的马路上,机动车轰鸣“炸街”,吵醒无数人的美梦;一些商业经营场所高音喇叭反复播放广告,给周边群众造成困扰;广场上的大音量广场舞使得居民纠纷不止;工地深夜施工,让人无法入睡……噪声扰民层出不穷,令人烦恼。

在调研中,阮雪玲发现,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进展,河涌水质和空气质量得到很好的改善,但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闹心事、烦心事。

在对小区居民和网络资源调查,阮雪玲还发现,近年来东莞12345政府热线、阳光热线等平台,经常收到工厂加工设备噪声、某酒吧街驻唱表演及提供卡拉OK服务噪声、某邻近鸿福大桥小区有住户反映道路噪声、小区广场舞高声音乐噪声等有关噪声扰民的投诉。特别是小区、广场等地广场舞产生的高声音乐噪声,市民反映比较强烈,严重干扰周边孩子们学习和人们生活。虽然噪声看不见摸不着,但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困扰,严重的还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噪声污染一般分为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噪声污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与其他污染不同,噪声污染看不见摸不着,具有偶发性和经常性交织的特点,且因个体差异的耐受程度不同而反应不同,即有的人觉得可以忍受,有的人却感觉“吵死人了”而怒发冲冠,加上长期以来对噪声污染的漠视,导致噪声污染事件频发。

作为医生,阮雪玲认为,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市民群众身心健康。

噪声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果它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长期接触噪声的人往往会出现头痛、头晕、多梦、失眠、心慌、全身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临床诊断为神经衰弱症。

检测数据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轰鸣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噪声污染会直接造成人们的听力损伤,影响睡眠,还会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使人急躁、易怒,噪声扰民,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可小觑。

但是,东莞噪声污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8月28日,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东交办群众举报件54件,其中去重后涉及环境领域举报42件。按当日污染分布类型来看,噪声污染33.33%、大气污染29.17%、其他污染11.11%。2013年,东莞噪声污染投诉案件4591宗,占环境污染投诉总量的26.2%;2021年,噪声污染类投诉占全市环境信诉量有所上升,占信访总量的30%左右。

探因:“楼企”“楼路”紧邻

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必须有一个安静、舒适、祥和的城市环境,为何我们所处的城市噪声污染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呢?

阮雪玲结合工作实际,经过调查后发现,噪声污染来源主要有三种: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噪声污染治理难主要有三个症结。

其中,交通噪声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来的。如汽车、飞机、火车等都是交通噪声源。工业噪声主要来自生产和各种工作过程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而产生的声音。生活噪声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如在居室中,儿童哭闹,大声播放收音机、电视和音响设备;户外或街道人声喧哗,宣传或做广告用高音喇叭等。这些噪声又可以分为居室噪声和公共场所噪声两类,它们一般在8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直接生理危害,但都能干扰人们正常交谈、工作、学习和休息环境。

东莞噪声污染投诉逐年上升,阮雪玲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是城市规划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突出的如“楼企”“楼路”紧邻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中不少楼盘周边就是高速公路或者交通要道,来往车辆多。其中,深圳外环高速公路东莞平山段位于塘厦镇,近年来沿线观澜湖翡翠湾业主多次反映高速公路车流噪声扰民问题;星河时代小区紧靠塘厦大道北路段和林清互通立交,也有业主多次反映道路噪声扰民。

二是环保准入门槛越来越低,项目豁免办理环保手续的同时,经营者也忽视了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东莞不少楼盘小区的周边,就是工厂、餐馆、施工地、商场食肆,这些地方人流量多,娱乐设备与机器运转,时常会引发噪声扰民。

三是个人感官与排放标准存在差异,即使污染物达标排放,也可能引起污染扰民。目前东莞已将全市划定为四类声环境功能区,其中住宅区属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白天噪声不得超过60分贝。但是,个人感官不同,比如说广场舞音乐,有人认为悦耳,有人感到刺耳。

建议:细化噪声污染防治清单

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要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必经之路,治理噪声污染也应纳入议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对噪声污染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内容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防治噪声污染,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一样,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工程。噪声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强噪声污染防治,补齐噪声污染治理短板,满足人们对宁静生活环境的需要非常迫切。

进一步加强城市噪声控制,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声环境,这是市民群众的呼声。为此,阮雪玲还提出了“一揽子”建议,希望有利于营造舒适人居环境。

落实噪声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制定噪声防治措施。当前,噪声污染防治主体并不明确,涉及生态环境、城管、交通运输等部门,但并没有明晰各自的责任清单。建议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的防治噪声治理主体责任,细化噪声污染防治清单与措施,加快解决群众反馈的问题,创造宁静生活环境。

建议利用基础大数据,网格化管理。充分利用东莞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优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追责的方法,实现对社区噪声防治常态化监测,实现危机隐患的早预测、早预警、早处置。

建议加强噪声源头防控。源头防控是噪声污染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强化源头防控要求,完善产品噪声限值制度,增加工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规划控制要求,增加环境振动控制标准和措施要求,从源头上防治噪声污染。针对小区、广场等广场舞的高音喇叭,建议采取降低音量、佩戴无线耳机等措施,降低对周边居民生活、学习造成影响。可以借鉴广州、合肥、绍兴、白银等地经验,出台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规范广场舞活动的时间、使用音响器材产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建议完善噪声监测体系。对全市文教、办公、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主要功能区域安装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完善城市“电子耳”监测体系,对噪声数据实时监测和采集,掌握现场环境噪声动态情况。可在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重点区域安装噪声实时监测显示屏,显示当前噪声分贝数值及等级,时刻提醒市民要共同维护好安静的环境,同时还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建议加大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法普法宣讲会。深入企业、社区等开展噪声防治法普法教育宣传,加深市民对噪声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的认识,减少和避免发生噪声污染行为。建议在中考、高考和国家公祭日等特殊期间,不得进行广场舞活动;严禁改装的大噪声摩托车恣意行驶,对严重违反噪声防治法律规范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格依法处置。

建议完善有奖举报机制,形成共管共治氛围。完善《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增加举报噪声污染内容,扩大举报范围、降低举报门槛,进一步完善我市生态环境领域的有奖举报机制,借助公众的监督力量,及时消除噪声污染扰民,有效推动形成“共管、共治、共赢”的监管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