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王晓蔚:建议特殊教育纳入政府民生实事

让特殊儿童不特殊,让特殊儿童像普通儿童一样享受上学的美好时光,这是市政协委员、民进东莞市委会秘书长王晓蔚工作之余,特别关注的问题。

市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实施‘莞邑良师’计划,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抓好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发展智慧教育、未来教育,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更坚定了王晓蔚为特殊孩子发声的信心。今年,王晓蔚连任市政协委员后,她便撰写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市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推动特殊教育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希望让更多的特殊儿童走进课堂,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状:全市只有2所特殊教育学校

在广东省,东莞是“办好特殊教育”的排头兵。

2021年东莞市政府将“学前融合教育”纳入十件民生实事,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全市幼儿园培养1200名融合教育种子教师、培育发展33所幼儿园成为融合教育推广园、培养100名融合教育推广导师,预计将至少满足100名特殊儿童在幼儿园随班就读。

王晓蔚说:“但是,东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后,特殊教育更不容忽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莞市常住人口为1046.6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22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24.63万人,户籍人口由2010年的185.42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263.88万人。十年来却未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来满足新增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截至2021年,东莞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机构有2所、融合教育实验幼儿园1所;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不到1000人。

王晓蔚在调研中发现,东莞仅有的2所特殊教育学校只招收户籍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发展规模质量滞后与千万人口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不匹配。其次,现有特殊学校创办于1995年和2016年,建设基础薄弱、数量少、规模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达不到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要求。

王晓蔚认为,特殊教育保障措施亟需完善。广东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特殊教育学校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学生,按不低于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0倍拨付经费。

目前东莞执行的标准是——广东省财政厅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公用经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即智障、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学生,小学不低于1.15万元/生/学年,初中不低于1.95万元/生/年的最低下限标准。东莞市直属公办中小学校生均经费小学每生每年0.48万元,特殊教育学生并未按照不低于普通学生生均标准10倍拨付经费。经费不足阻滞了东莞市特殊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2021年以来,东莞只有121名自闭症儿童在市特殊幼儿中心接受免费康复服务,有124名自闭症儿童在市康复实验学校接受免费教育康复服务;850名在民办机构接受康复服务的本市户籍0至15周岁自闭症儿童申领康复补助,其中0至6周岁抢救性康复补助的申领人数为604名(包含异地康复1名)申领,7至15周岁教育康复补助的申领人数246名。

受制于公办教师编制的限制,随班就读师资配置难以完全落实。按照《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招收智力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比要达到1:2.5。但因受制于公办学校编制限制,东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明显不足。

以东莞启智学校为例,该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15人,在校生510人,师生比为1:4.4,未能达到省文件规定编制配置要求,不得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一定数量的非编制教师承担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东莞特殊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建议: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民生实事

让特殊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享到公平、优质的教育,东莞在行动。

王晓蔚建议,把特殊教育纳入政府民生实事,让“特殊”变为普通,逐步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机制,推动特殊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

为此,王晓蔚提出四点具体建议,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希望为不能正常入学的智力障碍、自闭、精神等类残障儿童送去文化、科普、康复等教辅知识,圆残疾孩子们的读书梦。

建议将东莞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提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确立特殊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在经费上优先安排、设备上优先配置、师资待遇上优先考虑、存在的困难优先解决,进一步强化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把特殊教育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政务内容。

建议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建设步伐,优化特殊教育资源。继续协调各部门,创造条件继续推动扩建现有启智学校;根据残疾人口类别和规模做好全市按分片区统筹规划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相关工作,增加特殊教育学校学位供给。在西部的厚街镇或虎门镇、东部的常平镇或樟木头镇各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既强化特殊教育学校的针对性又实现资源共享、就近入学。

建议尽快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尽快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优先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和大型设施设备购置;明确要求各镇街(园区)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规定每年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努力培育稳定的教师员工队伍,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素质。加紧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合理配备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康复教师、护理人员的人员比例;将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根据从教年限按比例纳入退休费,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聘的优惠政策;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并有计划地做好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与普通教育不同,特殊教育的成果不会立竿见影,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社会、老师、家长都要多点耐心。”王晓蔚坦言:“让特殊儿童不特殊,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