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11日),《关于东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政府账本亮出家底,2021年的钱花到哪儿了?2022年的钱准备怎么花?我们跟着小编一起解读《预算报告》相关内容。
2021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9.46亿元,增长10.75%,完成预算的100.66%。其中,税收收入632.68亿元,增长10.7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2.22%,市级税收收入占比在全省稳居前列。非税收入136.78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088.3亿元,增长10.87%,完成预算的108.84%。其中,市本级支出461.68亿元。另外,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2.1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79亿元。从可统筹使用的“三本预算”来看,全年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整体财力进一步稳固,为东莞经济稳步迈上万亿元发挥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 亮点一 ★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市财政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
投入30亿元,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投入14.89亿元,支持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高新科技项目。
投入3.66亿元,支持源头创新、平台载体、技术创新等,推进科技计划体系全链条发展。
投入1.79亿元,推进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重点打造“倍增计划”升级版。
一年来,市财政大力扶持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新动能的加速成长。
★ 亮点二★
加大财政惠企撑企力度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财政一直把保住市场主体、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放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考量,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大财政政策供给,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投入10亿元,继续巩固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成果,设立市“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资金,有力推动我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投入2.28亿元,支持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投入1.42亿元,支持企业开拓境内外市场,推动电商业务发展。
在减税降费方面,除原有政策性减税降费政策外,2021年新增了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扩大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所得税减半征收等7项税收优惠政策。2021年1-11月份,东莞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约187亿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发展。
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通过实施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信贷支持政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莞企转贷政策等,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21年1-11月,助力符合条件的企业新增贷款27811笔,贷款金额超过1000亿元。全年莞企转贷政策为短期周转困难的企业提供转贷资金1007笔超过260亿元。
★ 亮点三 ★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去年市建立民生支出清单化管理制度,统筹全市民生支出“一盘棋”管理,优化完善民生政策体系,加强民生政策事前论证评估,进一步推进了民生政策落实落细。全年投入460.89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市财政支出的76%,充分彰显千万人口城市的民生保障力度。
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投入6.09亿元,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投入5385万元,深入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另外,继续实施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困难。
在教育方面,投入30.79亿元,补助镇街(园区)教育经费。投入18.68亿元,开展市属公办学校扩容提质行动,加快推进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另外,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培育,持续提高全市义务教育质量。
在疫情防控方面,市财政投入6.27亿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投入的13.73亿元以及医保基金安排的10.56亿元,全市合共投入30.56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物资购置、核酸检测费用补助、新冠疫苗接种补助及市传染病医院运转等,支持建设国际健康驿站。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6·18”“12·13”本土疫情,财政部门迅速启动应急资金拨付机制,坚持人民至上,不惜一切代价,加强资金统筹,确保财政资金足额及时到位,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大局。
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12.3亿元,补助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农(居)民医疗保险等缴费支出。投入2.44亿元,用于发放残疾人津贴及生活补助,支持镇街(园区)残疾人康复就业中心运转。投入1.63亿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将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00元和1760元,将临时救助范围拓宽到非户籍对象。投入1.05亿元,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
★ 亮点四 ★
建立铁心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 继续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市财政突出绩效导向,更加注重算好财政“精细账”。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对于部门的非刚性、非急需支出应压尽压、可压尽压,大力精简会议、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预算,努力节约日常经费开支。编制2022年预算时,围绕“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核心原则,开源节流,集约节约,在预算申报阶段压减1.8亿元预算申报限额的基础上,在预算审核阶段再从严从紧压减一般性支出约3.6亿元,把节省下来的钱更多用于保障市重点工作落实和提升民生福祉。
★ 亮点五 ★
多渠道筹措项目资本金 提升政府投资质量效益
在政府投资方面,2021年市政府投资计划共投入174.99亿元,有力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交通体系。
在财政资金直接投入方面,市财政投入80.37亿元。主要用于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设运营,莞番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和市属公办学校扩容提质等,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
在用好用足政府债券方面,2021年大力争取新增专项债券232亿元,比去年增加69.3亿元,增幅42.6%,为全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市本级分配债券资金81.84亿元,投入75.93亿元用于基建项目,充分发挥专项债在增加固定投资中的作用和效益。
此外,我们还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来解决项目资金需求,推动“基础设施+政府配建物业”模式成功应用于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解决了13.69亿元的工程资金需求;安排资本金14亿元,以PPP模式推动城市轨道1号线建设,解决了34亿元的工程资金需求。
★ 亮点六 ★
大力推进财政管理改革 依法理财能力实现新提升
2021年,财政部门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推动财政管理不断提质增效。
●如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总体情况,增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
●全面上线“数字财政”信息化系统,实现各层级财政资金动态大监控,形成市镇“一盘棋”格局;
●开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面摸底调查,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土地和老旧物业等等。
总体来看,2021年我市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我市财政管理工作首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链接:关于国务院激励
根据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东莞因在财政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国库库款管理等财政管理工作方面成效显著,成为获得该项激励的地级市,并获得了3500万元的财政奖励资金。
2022年我市财政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重点围绕党代会提出的推动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这两条主线,聚焦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九方面重点工作,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和保障民生福祉等,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聚焦发力:
1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上聚焦发力 培育经济发展强大新动能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助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符合东莞城市定位的产业结构和财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姚慧怡提到,从2022年到2024年三年将统筹形成不少于10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持打造数字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
2022年在科技、产业、人才引进、外贸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共安排约45.5亿元。
★其中,安排6.5亿元,保障散裂中子源稳定运行,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
★安排5亿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安排3亿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安排2.38亿元,支持湾区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办学与科研。
★安排1.05亿元,支持物流和跨境电商新业态,增强东莞港、中欧班列、空港中心承接和辐射能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2在对接“双区”建设上聚焦发力 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2022年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优化财政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城市环境,全面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提档、提质、提效,全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2022年在节能环保、污染防治、交通运输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共安排约152.2亿元。主要有:
★安排23.11亿元,用于水生态建设一至五期等PPP项目付费。
★安排13.34亿元,支持全市污水处理。安排16.9亿元,支持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建设。
★安排17.7亿元,支持轨道交通2号线、穗深城际轨道、莞惠城际轨道运营。
★安排4.4亿元,用于市直公共设施管理与维护,支持城市碧道建设,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
★安排14.08亿元,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创新。
3在重大平台、镇村统筹建设上聚焦发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将加强对重大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深度融入“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推动全市协调发展,提升东莞整体承载力、竞争力。
2022年在重大平台建设、城乡规划管理、区域协调发展及对外帮扶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共安排约165.9亿元。
★其中安排7亿元,作为十大连片产业单元土地收储整备的启动资金,支持重大发展平台面向全球龙头企业“揭榜招商”。
★安排4.26亿元,深入推进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支持市属园区等重大平台建设。
★安排37.55亿元,加大对镇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安排28.5亿元,实施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补助,补助力度向重点帮扶村(社区)和水乡地区倾斜。
4在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上聚焦发力 努力改善千万人口民生福祉
市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民生财政定位,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体现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年市本级民生投入达466.7亿元,比去年增加约6亿元,占市本级支出超七成,不断优化完善满足千万人口需求的多层次民生政策保障体系。其中在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点项目支出达88.8亿元。主要是:
★安排12.27亿元,用于保障市属学校生均办学经费。
★安排5.67亿元,支持公办学校扩容提质行动和学校改扩建。
★安排6.58亿元,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
★市财政安排2.62亿元,连同医保基金共安排3.77亿元,用于东莞国际健康驿站运营、核酸检测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支出;同时,财政和医保基金统筹预留资金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疫情,确保疫情防控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通过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加快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