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从“大船转向”中观察价值新锚定

近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部署要求,总结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展,研究部署今年重点任务。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盯重点问题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取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改革实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自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国企改革发力明显。站在时代高点,回顾国企改革政策重心及演绎路径、改革过程的核心矛盾及市场反应,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不完全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社会责任

  伴随新中国成立逐渐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持有大量资源,但是由于自身并不完全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多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功能,长期以来,往往使得国有企业的投资发展决策并不完全与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进入微观层面分析,随着中国2001年正式成为WTO大家庭的一员,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了新活力。在利用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规则来完善发展战略和机制的同时,也要求我国加快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国有企业亦需面临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国有企业的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目标。国有企业由此面临着类似“创造地方就业”、“维持供应端物价稳定”等政策性负担,自生能力与发展活力较民营企业偏弱。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纯粹的自由市场有些时候会“短视”,国家层面则必须高瞻远瞩,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就势必以牺牲短期利益的代价来实现,而国有企业往往担负着执行上层意志、成为“先头部队”的重任。

  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此前“劳动力+资本”的平衡组合,正逐渐向“轻劳动力+密集资本”倾斜。任由其发展,或最终产生极致的贫富分化,从而导致难以预料的问题。掌握着重资产的国有企业,在“有形之手”的指挥下,其实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平衡作用。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年鉴数据,2020年国有企业资产比2018年增加了117万亿元,增长了24.6%,远超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资产增速,基本可以肯定,目前国有企业资产已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60%以上。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平衡各方利益的复杂程度远超大众想象。正因为此,国企改革之路才备受市场关注。

  第一、第二阶段已顺利收官

  国企改革主题始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本轮国企改革进行全面战略部署,提出十条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由此拉开了国改序幕,随后进程可分为2013年11月-2016年6月1.0阶段,以及2016年7月-2019年2.0阶段。

  01

  国改1.0阶段由国资委牵头,试点为主,

  兼并重组居多

  2014年

  国资委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六家央企及其子公司纳入试点名单。

  2015年9月

  下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作为本轮国改的顶层设计,对公司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及市场化经营体制提出明确目标,随后发布多项配套文件逐步形成“1+N”政策体系。

  2016年2月

  国务院决定以点带面开展“十项改革”试点,增加部分重要领域混改、央企兼并重组、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等试点工作,深化推进国改进程。

  这一阶段典型的兼并重组案例如宝钢武钢战略重组、中建材中材战略重组。

  02

  国改2.0阶段由发改委牵头,混改作为改革突破口

  2016年7月

  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打响了国改2.0阶段冲锋号,会议强调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指出要“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2016年9月

  发改委召开混改座谈会,首次提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这一提法随后也出现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混改在国改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企业层面16年10月中国联通混改成为主题策略的标志性事件。

  2017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化混改,并指出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此前后国企改革第一、二、三批名单陆续发布,企业层面加速落地。

  2017年10月

  十九大报告提出国改新要求,即“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指明要“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企改革加速进入“管资本”阶段。

  2019年

  作为实现国改目标的关键之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再次强调“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三阶段吹响“攻坚决胜”的号角

  2020年5月22日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同年6月30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审议通过。

  01

  稳步推进,成果显著

  回顾2021年,国资委共推动6起央企重组整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向更加成熟定型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央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所管理企业中公司制企业占比97.7%,地方国有企业中公司制企业占比99.9%,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月至11月,央企利润总额2.3万亿元、净利润1.75万亿元,央企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前三季度,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7267亿元,同比增长6.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02

  仔细研读,感受“风向”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国资委在表述今年重点任务时表示:

  重点任务

  要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务求实效,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确保三年行动务期必成,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走深走实,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度推进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全面配齐建强企业董事会,推动董事会有效运行。

  要不断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高质量、全覆盖,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在各层级企业落实落地,激发企业活力。

  要持续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突出主责主业,加快剥离低效无效资产,压减企业管理层级,推进瘦身健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

  要坚持国家战略性需求导向推进科技创新,突出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促进产业循环上当好“链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要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及时有效化解投资、债务、金融业务、境外经营等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要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钱晓波

  钜派资本股权投资部董事总经理

  钱晓波先生表示,通过研究国企改革的路径与方向,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为了达到“适应外部的全球化浪潮”及“内部维持宏观经济合理均衡”之目的,通过对国企的体制/产业/技术/资本等方面进行由内而外的改革,适度纳入市场调节机制显得势在必行。

  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根本不同在于,其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核心依靠力量,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护卫军”。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战略制定与执行水平不断提升之时,其“先行导向”作用值得广大投资人重点关注。长期来看,新一轮产业升级与财富创造的过程正在孕育,深入研究国企改革的价值便在于帮助我们在其中寻找到相应的新“风口”。

  国资委: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务期必成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解读-最新政策文件

  【海通策略】国企改革:2020我们能期待什么?(荀玉根、姚佩)

  国有企业资产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56%――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年鉴数据播

  辩证认识国有企业的制度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十四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