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同饮一江水”2019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年度总决赛现场,来自东莞赛区的李静在塘厦体育馆大放异彩,凭借出色的发挥荣获冠军。那一届比赛,总共历时5个月,全省共设12个赛区,共举办了100多场赛事,近8000名选手报名参赛。
这一届的“年度歌王”李静是第二次参赛。2017年,她第一次报名参加“同饮一江水”歌唱大赛,但当时发挥不是很理想,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卷土重来”,向冠军发起挑战。
如愿以偿的李静说自己是幸运的。2006年,她背着行囊从湖南来到广东,“广漂”多年,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最终还是选择了音乐教师这条路。
拿下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冠军,对李静而言意义特殊,“未来,我将保持初心,继续冲刺更大的舞台。”她认为,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的举办,给草根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展现自我、成就梦想的平台。
而李静展现自我、成就梦想的平台——“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它的前身就是塘厦“越唱越红”歌唱大赛。
东莞作为一座“让所有梦想都能开花”的城市,历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圆梦基地”。基于“工厂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喜欢听歌者多、音乐创作爱好者多”的实际优势。2006年,塘厦创办“越唱越红”歌唱大赛,为外来务工人员打造全新的梦想舞台。大赛从最初东莞市塘厦镇专门服务打工群体的文化品牌活动,发展成为如今覆盖整个广东省的大型歌唱比赛,每年全省12个地级市同时铺开赛事。
大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是数十万人的圆梦舞台,累计1200多场次活动输送到基层,受惠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16年来,大赛不仅发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平民歌手,赛事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全省群众性文化活动优秀品牌”、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等称号。
“同饮一江水”为何长盛不衰,核心关键在于赛事的常办常新。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李芝泉介绍,以近几届比赛为例,2017年,大赛组委会大胆创新赛制,弱化评委的现场评判功能,强化导师指导作用,评委化身为参赛选手的音乐导师;2019年,大赛首次采用“专家评委+嘉宾评委”的模式;2020年,大赛搭建一个展示选手风采的线上云平台专题页面——“广东劳动者云开唱”展播平台,选择比赛中的优秀选手进行展示,海选、周赛、月赛统一采用“线下现场比赛+录制+线上推广、展播”的方式进行……每一届歌唱大赛,或多或少,总有新变化、新气象、新亮点。
源源不断的活力注入,逐步丰富的活动内涵,令大赛的娱乐性、参与性与影响力日渐增强,始终给人以新鲜感,让深受群众欢迎。

▲图为省非遗龙形拳
龙形拳是一种独特的本土拳种, 因“动如神龙,静如处子”而得名,在珠三角颇有影响。2014年龙形拳选东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塘厦龙形拳正式成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日前,记者走进塘厦莲湖社区居委会活动中心三楼的塘厦龙形拳的训练基地,塘厦龙形拳第三代传承人林效明师傅早就在这里等着我们。在训练基地的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照片,都是塘厦龙形拳几代传承人习武、演出、比赛以及各种荣誉的留影。
成立于2011年的塘厦莲湖龙形拳训练基地,旨在面向本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训练、交流武术的平台,让这类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据介绍,龙形拳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自一代宗师林耀桂创立龙形拳至今,塘厦龙形拳已经传到第五代,现在龙形拳的代表人物是第三代传人林效明。林效明告诉记者,他自小热爱武术,17岁开始跟莲湖村第二代传承人林国祥学习龙形拳武术。后来他自己又授徒,造就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2011年,塘厦在莲湖特成立了龙形拳传承基地,林效明担任负责人兼总教练,培养第五代队员,他曾多次带领传承队员,去香港、广州、佛山、惠州、深圳、北京和在邻镇组织龙形拳交流演出和各种比赛。
采访中,林效明和徒弟们为演练起龙形七式,碎桥,背剑,扣劈,三通,摩吸,揽打,摆步冲追……拳法行云流水,刚劲有力。
说起龙形拳,林效明语气中有满满的自豪。“龙形拳自创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共有二十套拳种和器械等,各有不同的招式,其中龙形桥摩功最为精湛,招数还可以配合刀、枪、棍、长矛、盾等十八般兵器。”
“只要你有兴趣,不管你多大,不管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只要喜欢都可以来学。”林效明说,龙形拳是林氏秘传,有很长一段时间非林姓不外传,甚至还有传男不传女的风俗。然而,为了让龙形拳能够传承下去,林效明决定打破“非林姓不传龙形拳”的墨规,从2011年开始招收对龙形拳有兴趣的人,希望龙形拳不要失传。目前,莲湖龙形拳训练基地有队员50人,基本以青少年为主,全部都是免费教学,同时也吸引了一些老人和小孩,其中最小的仅5岁。

▲图为市非遗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龙背岭是塘厦一个客家自然村落,客家山歌传唱已有百年历史,其客家山歌歌音调独特,有别于清溪、凤岗等地,其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2010年,客家山歌(塘厦镇)被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龙背岭社区成立了客家山歌传承基地。
廖小连是塘厦客家山歌第三代传承人。她介绍,塘厦客家山歌兴盛于五六十年代,第一代传承人叶粦香是龙背岭区域客家山歌带头人,自编歌谱、擅长五句板客家山歌。在70年初期,他的主要传唱方式,召集本地村民,即兴编唱、手抄歌本、他熟记几百首传统山歌,打竹板更是一绝。在龙背岭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广场、榕树头下都是客家山歌传唱场所,叶粦香老师精心教唱,不分男女老少,都会领悟叶粦香老师唱山歌技能。而她自己就是跟随第二代传承人郭妙玲老师学习塘厦客家山歌。
走出龙背岭文化活动中心,廖小连和正在榕树下乘凉的叶阿姨即兴飙几段山歌,她们动作协调一致,声音高低起伏,曲调悠扬动听,两人快乐的心情也溢于言表。
叶阿姨告诉记者,每天清晨,在龙背岭社区居民们,常常聚集在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广场、榕树头下唱山歌,动听的歌声响遍街头巷道,唱出了客家山歌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和自豪感的寄托,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作为传统客家文艺形式的山歌,不仅是一种声音的艺术,而且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广泛的群众基础。
“客家山歌富有浓厚的客家色彩,深受客家人的喜爱,特别是海外客家华侨更是把客家山歌当做思念故乡,回忆乡情的一种形式。”廖小连表示,为了在外客家人的乡愁,传承好塘厦客家山歌。接下来,将继续在客家山歌传承基地开展活动,叶粦香老师为客家山歌爱好者传授塘厦客家山歌。此外,还将继续在塘厦第二、第三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实行常态化教学,每周一节客家山歌课程,以培养更多塘厦客家山歌小传承人。

▲图为林村社区乡村振兴展示馆
曾经的农业大县东莞,在改革开放之后,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了一系列改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事迹和经验。有600年历史的林村是东莞众多镇村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从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发展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村史馆通过实物、图片、资料让更多人了解林村、了解东莞乡村的发展脉络,从而热爱东莞、建设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