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省中运会上,东莞体育健儿以良好的竞技状态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勇夺33金33银15铜共81枚奖牌,成绩位列金牌榜第二名,以团体总分1159.66分夺得团体总分一等奖,同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

取得三大质的突破,实现成绩与文明双丰收
作为我省规模最多、规格最高的中学生体育盛会,省中运会也是对各地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阅,来自全省21个地级市的6000多名运动员参赛。
东莞市派出313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套路、健美操、啦啦操、跳绳、定向运动、羽毛球等所有12个大项252个小项的角逐,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数量均创历届比赛新高。
经过激烈的比拼,东莞市代表团最终夺得3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名,以总分1159.66的成绩获团体总分一等奖,代表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东莞市教育局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同时在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科学论文报告会两项单列赛事中,均斩获团体一等奖,实现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更为可喜的是,我市代表团还取得了三大质的突破。”在总结代表团的成绩时,东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甘雨说,第一是竞技实力有质的突破,代表团金牌总数超出上届3枚,显示出东莞市省中运会参赛硬实力已经稳居全省前列。第二是核心项目竞争力有质的突破,在游泳项目的比赛中,游泳代表队共打破5项省中运会赛会纪录;在健美操、啦啦操项目的比赛中,获得2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这两个项目金牌、银牌零的突破。第三是体教融合有质的突破,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相互配合、统筹备战、科学组队,市游泳中心、东莞体校、横沥乒乓球队和长安武术队协助共同组队的游泳、田径、乒乓球和武术4个项目共获得30金,约占代表团金牌总数91%。

学子顽强拼搏逐梦赛场,体教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在欢迎会上,运动员、教练员、领队、牵头学校代表分别上台总结分享了本次省中运会的所获所思所感所领。
“这次比赛中,我们东莞运动员不但赛出了成绩,赛出了水平,更赛出了风格,赛出友谊,我们勇于争取第一,敢于向赛会纪录冲击,我们也不惧失败,向对手送上胜利的祝福,赛场就是我们放飞梦想的舞台,我们努力拼搏奋进,尽情展示自我风采。”运动员代表、来自粤华学校的具建华同学动情地说道。
在本届省中运会上,具建华取得一枚跳远金牌和一枚三级跳远银牌,“每一次训练,我都当成是正式比赛来认真对待;每一次参赛,我都当成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比赛,尽力去牢牢把握住每一次起跳的机会、全力去迎向每一次的冲刺。”
“多届中运会的参赛经验,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体教融合的重要性。”教练员代表、东莞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游泳队总教练刘润良在总结时说。
赛场上,东莞体育健儿充分展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男子篮球队在决赛中,面对以广东宏远三队为班底的广州男子篮球队,东莞市男子篮球队在比赛中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与强大的对手斗得难分难解,“直至最后一刻,惜败对手,获得亚军,女子篮球队获得第5名,这些都展现出了东莞篮球城市应有的底蕴。”本届省中运会东莞代表团副团长、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周少波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东莞代表团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东莞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

四大举措谋篇布局,推动体教高质量发展
本届省中运会落下帷幕,新周期的备战工作又将开始。甘雨呼吁,各代表队、牵头组队单位要认真总结,谋篇布局,积极抓好新周期的备战训练工作。体育健儿刻苦训练、积极参与各类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竞技水平。
同时,甘雨希望新成立的市中小学体育联合会整合利用多方资源,拓宽活动形式,积极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丰富东莞市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东莞市中小学生体质,促进东莞市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展望未来,周少波表示,将围绕东莞市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品质教育”核心战略,做好谋篇布局工作。
一是制定印发《东莞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实施方案》,统筹推动东莞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常赛”,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育人功能,完善“普及+选拔”并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
三是制定更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成长、培养的招生政策,推动普通高中体育“双特色”学校建设、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按“1:3:6”的比例配套建立对口升学初中、小学基地学校,组成“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员)练赛制度。
四是深化体教融合,建立教育和体育系统高水平运动员注册制度、赛事联办、互认机制,定期举办市学生(青年)运动会。加强学校运动队教练员培养,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传统校、推广校、特色校)配备专(兼)职教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