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公园指引着“诗和远方”,治理后的河涌水清岸绿,万家灯火勾勒出城市轮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平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品质也逐年提升,持续向着高品质的东莞东部中心、东莞城市副中心的战略目标奋进,一幅幸福宜居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清晨时分,站在寒溪河河畔望去,几只白鹭在水中嬉戏,时而翩翩起舞,时而低头觅食,河面碧波荡漾,两岸绿树环绕,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尽现眼前。
夜幕降临,寒溪河两岸、常平各大公园开始热闹起来。人们有的在亲水步道漫步,有的在树荫下闲话家常,还有的带上孩子沿着绿道骑行,享受休闲欢乐时刻。
“以前这里水质比较差,偶尔还有异味,现在焕然一新,水不臭了,还能看到鱼儿在水里游。”家住寒溪河边的市民袁先生说,寒溪河经过整治后,重新焕发了生机,越来越多居民喜欢饭后到河道边休闲散步。
寒溪河是常平的母亲河,此前因对环境重视不足,一度让群众避而远之。
近年来,常平投入约8亿元推进寒溪河“一河两岸”改造工程,涉及堤防整治总长约9.29千米,改建沿线穿堤建筑物10处,河道清淤疏浚4.8千米,改扩建两岸道路约11.3千米,拆除重建阻水桥梁3座,整治排污口6处,建设两岸绿道和沿河景观飘台面积约13万平方米,致力打造成为河流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标杆。
如今,“一河两岸”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沿岸鹤舞园、鹤鸣园、鹤翔园、鹤知园等配套公园向市民开放。
除了一河两岸美景,常平镇内还有4个超10万平方米的综合公园以及一个约286万平方米的市级森林公园。为营造良好的公园环境,常平投入9000多万元升级常新公园、九江水村水畔公园游园环境;以“彩色林”“点睛亮景”提升绿化景观,利用村(社区)边角地、闲置地、鱼塘、广场进行“村景再造”,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让市民可以“出门见园、开窗见绿”。
2021年,常平镇被评为“广东摄影目的地”,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品质环境映入眼帘
站在仁和水的镇湖桥上环顾回周,美丽的乡村画卷呈现眼前。蓝天映照下的碧水波光粼粼,两岸水泥道路干净平整,岸边种植了花卉绿植,墙体进行了彩绘美化,闲置地也改造成了休闲小站。这是常平水污染治理工作成效的生动写照。
过去十年,常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水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镇36条内河涌全面消除黑臭,寒溪河、仁和水、旧石马河等3条省定一级支流总体水质明显改善,综合污染指数下降70%以上。
“2016年以前,常平仅有早期建设的30余公里污水主干管网,各类生产、生活污水基本直接排入河道和雨水管渠,使各行洪河道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排污渠道。”常平镇水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打响以来,市、镇两级共投入超60亿元,共建成3个层次截污管网逾1100公里,总里程较2016年提升30倍,搭建出从主干管到次支管到微支管的完整的污水收集系统,建成区管网密度超15公里/平方公里,位列全市前列。
同时,常平科学选取管网主要节点、重点河段,逐步建成15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天,全镇设计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9万吨/天。

清新空气微风拂面
十年来,常平实现公共用车电动化,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不断提升,群众收获越来越多的“蓝天幸福感”。
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常平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积极落实大气整治各项工作,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组织开展各类挥发性有机物(VOCs)企业销号式综合整治。对汽修行业、干洗行业、餐饮油烟、工业炉窖等涉VOCs企业进行过程和末端治理,并督促镇内油站完成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自行监测,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此外,实施VOCs污染第三方治理,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2%,成功跻身东莞空气质量“优质圈”,实现了“常平蓝”常态化。
净土防御战同样如火如荼开展。常平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固废行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创建“无废城市”。

美丽乡村照进现实
在常平镇沙湖口村沙溪广场旁,一座精致的复古建筑掩映在绿色植物中,犹如一座典雅幽静的中式庭院。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公共厕所。像这样的高标准的公厕,常平共有25座,其中3座是星级公厕。这都是常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缩影。
借地绿化造景、道路硬化亮化、建筑立面美化、村史馆修建、池塘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十年来,常平以“绣花”的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管并重、长效运行,持续深化“行走常平”“洁净城市”“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突出抓好道路改造、环境整治、“三旧”改造、农房管控等工作,打通制约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堵点和痛点。
随着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举措的推进,常平各村面貌持续改善,全域达到了“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标准,并连续两年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桥梓、塘角、朗洲三个村更被纳入全市特色精品示范村,村民们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常平在“行走常平”工作基础上,重点依托城管片长压实“六巡三访一执法”工作责任,并形成对保洁主体单位的常态监督。同时,全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及“三线”整治工作,多个村完成硬底化及暗渠改造,并把“脏乱差”闲置地改建停车场,惠及村民及村内企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