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常平镇袁山贝村:村组经济蒸蒸日上,孝德文化蔚然成风

■袁山贝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通讯员供图

街道纵横交错,企业工厂林立,沥青大道车水马龙;村民满载而归;小学校园书声琅琅,绿树红墙,学生们在操场上跑跳嬉闹;喜宴堂灯光明亮,村中妇女围绕圆桌制作乡村特色美食,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在常平镇袁山贝村,四处洋溢着喜气的生活景象。近年来,袁山贝村扎好“改善村组经济条件”“发展集体物业资产”的马步,在“文化活动”和“特色精神文化”方面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昔日“荔枝园”变美丽校园

袁浩林是土生土长的袁山贝村民,虽年近八十,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提起袁山贝村的发展,袁老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街道四通八达、高楼林立,村容村貌、民生建设等逐年完善,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

“三感”满满的袁老在袁山贝有执小学教书十余年、当校长20年。他回忆称,刚开始到村小学任教时,该校还是一片“荔枝园”,学生们在高低不平的泥地里上课。一次上课时,一根手臂长短的木棒从松动的屋顶掉落,险些砸中学生。袁老担任校长后,开始向各方写申请,为学生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在多方支持下,年久失修的旧课室终在1990年开始拆除重建,建成了两层楼共14间课室的新教学楼。

如今,袁山贝有执小学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三区,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教室、舞蹈室、音乐室、足球场、篮球场等一应俱全。校园内书声琅琅,学生也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至现在的800多人。

集体经济不断攀升

袁山贝综合市场,这些年不仅填满了村民的“菜篮子”,还装满了村民的“钱袋子”。然而,以往的袁山贝农贸市场收益低、经营场所老旧。

2013年,袁山贝村党工委书记袁国良协同“两委”班子,对农贸市场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将市场搬到了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商业街路口,还让村民入股投资参与收益分成,实现了从村民向股民的转变。

2015年新市场投入经营后,每月经营收益50万元,收入较以往翻了一番。三年后,村“两委”班子再次对市场进行改革,将市场经营权对外承包,减少了经营支出,释放了市场经济活力,年收益进一步提升。

袁山贝综合市场的变革只是袁山贝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2010年以来,袁山贝村通过兜底清理资产、厘清欠债问题等方式,确保村级财务规范运行;在村组集体经济收益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银行理财将村组闲置资金盘活;积极盘活村物业土地资源,开展招商引资,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高净值的项目在村内落地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村组经济收入达5065万元,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孝德文化传承不息

村组经济的稳健发展,让袁山贝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及文化活动中。每年免费为村民购买危房、银龄安康、育龄妇女等保险;围绕重大节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春节慰问、元宵巡游、妇女节美食制作、4点半课堂、暑期夏令营、新莞人服务日等活动;组建龙队、凤队、红歌队、少年艺术团等文化队伍,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村内的文化活动大多都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举办,而在服务中心的斜对角,一面仿古风格的“孝德墙”格外引人注目。灰砖仿古风格的墙面刻有“百善孝为先”“孝感动天”等孝德标语和故事。这是袁山贝村孝德文化的一个具象展示,近年来,袁山贝村民更多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孝德文化。

在每季度首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村委会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都会为当季生日的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举办生日会。袁山贝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谭婉霞表示,活动不仅促进长者群体间的交流,还能让年轻人记住父母的生日,传承孝德文化。此外,袁山贝村还兴建了老人活动中心,多次举办健康素食养生会、趣味茶话会、“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让孝德文化在村内蔚然成风。

记者 刘志斌 通讯员 刘珊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