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松山湖管委会、凤岗镇政府、寮步镇政府、各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25日
为贯彻落实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和2022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声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我市声学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龙头地位,市科技局、中科院声学所拟联合松山湖管委会、凤岗镇政府、寮步镇政府建设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以下简称“声学综合体”),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定位
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声学产业创新创业创富新高地为目标,以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吸引广深港澳优质声学创新项目集聚,构建全产业链格局,壮大产业集群,逐步打造新型产业生态,重点探索适合声学领域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的新方法与新路径,帮助本地声学企业提升内在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东莞声学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创新驱动跨越式发展。声学综合体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松山湖声学孵化中心为核心,推动孵化成熟的硬科技项目以及以产业化为主的项目到凤岗镇和寮步镇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打造声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协作网络生态圈。
“一中心、两基地”具体定位和实施范围如下:
“一中心”——松山湖声学孵化中心。承担粤港澳声学项目研发、设计、试验、孵化等功能,通过扶持声学实验室打造及认证中心建设,支撑声学企业技术转化及验证服务,吸引声学领域具有核心技术、人才团队项目集聚,扶持声学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范围包括松山湖音频实验室、实验室配套基础建设以及项目孵化场地,位于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G4栋16层和17层、D3栋1层,合计约3000平方米。
“两基地”——凤岗声学产业化基地、寮步声学产业化基地。承担粤港澳声学项目集聚、加速、生产等功能,打造集研发、生产、生活等服务配套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全链条创业服务,吸引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人才、高科技资源集聚。
凤岗声学产业化基地侧重承接深圳市和临深片区的声学产业溢出资源,赋能本土声学相关产业发展,将在凤岗天安数码城二期(深创谷)统筹约1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和生产厂房,在镇属的大龙工业区通过园区升级改造、物业回收等方式规划10万平方米的厂房,合计约2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分批交付,其中凤岗天安数码城约3200平方米空间作为基地启动区。
寮步声学产业化基地侧重承接松山湖和广深的声学产业项目,位于寮步镇横坑社区万荣工业园,北侧和西侧与东城区相邻,通过横竹塘路与莞樟路及珠三角环线高速等重要城市道路相接,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批交付,其中项目以横坑公园文化广场旁约6000平方米的厂房空间作为基地启动区。
二、工作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2022年底,建立声学综合体领导推进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建设工作方案、项目入驻管理及扶持办法。举办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启动大会,推动首批项目签约入驻。完成松山湖声学实验室建设并投入使用,统筹凤岗镇天安数码城约3200平方米空间、寮步镇横坑社区约6000平方米作为声学综合体启动区。
(二)中期目标
到2024年底,推进凤岗镇天安数码城、寮步镇横坑社区万荣工业园二期建设和逐步交付,合计约10万平方米,与松山湖声学孵化中心初步形成“一中心、两基地”联动格局,初步建立声学产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招引中试转化和孵化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于3个,吸引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超1000人,累计进驻优质科研和产业化项目不少于30个,年度总产值超5亿元,税收达5000万元以上。
(三)远期目标
到2026年底,全面建成全市声学综合体,合计约30万平方米,大量承接广深港澳、知名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创新项目资源,吸引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超3000人,累计进驻优质科研和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00个,年度总产值超15亿元,税收达1.5亿元以上。重点扶持1-2家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成为创新创业创富新高地。
三、项目招引
充分发挥东莞现有基础带动作用,吸引和集聚一批声学元器件、射频前端器件、TWS耳机和智能音箱产业链的相关研发、制造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及科研机构,组团发展,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快速精准匹配,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实现提质增量跨越发展。在材料声学、工程声学和医疗声学等领域,围绕行业痛点,聚焦需求,联合技术源头,充分发挥制造和产业优势,快速落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区。在海洋声学领域,结合国家重点需求,建立技术团队,重点突破核心技术难点,加快技术落地转化速度,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高科技企业。围绕电声学、材料声学、工程声学、海洋声学产业,通过打造公共基础实验服务平台,快速引进和培育高成长项目、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人才及团队,积极扶持医疗声学、信息声学产业,重点招引高科技初创型企业以及具有高成长性、有上市潜力的创业企业。
——科技服务业。围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重点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孵化器运营机构、生产力促进机构、综合科技服务机构(包括法律、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科技中介服务项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商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项目以及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运营机构。
——金融服务业。重点对接全国知名投资机构,加强与行业领军投资机构的互动,通过组织产业领域路演,声学创业大赛等方法,扩大项目引进范围,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声学综合体服务群体,为声学综合体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金融保障,搭建融资路演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等金融服务平台,加快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在项目来源上,重点面向广深港澳招引优质项目
发挥中科院声学所的技术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市镇打造的低成本的发展优势,重点招引广深港澳的优质项目和团队落地。一是面向广深,重点面向深圳招引高中端制造和人才外溢项目。二是面向港澳,重点招引港澳人才创新创业,以及港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户。三是面向高校,重点支持广深港澳高等院校师生到孵化中心创新创业。四是面向人才,重点吸引海内外青年科学博士、学院派创业者、银龄计划专家以及国家、省市人才及团队落户。五是面向企业,重点面向市内声学龙头企业,发挥大企业科研人员优势,吸引大企业科研人员内部孵化、就地创业。六是面向活动,通过举办专业活动,吸引声学领域内国际权威机构丰富的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二)在生态打造上,重点搭建更有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声学产业上下游领军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格局,壮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生态加速形成。一是构建全产业链格局,逐步打造新型产业生态。大力培育和引进声学产业上下游领军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声学产业集群。二是组织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具有领先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针对重点产业上中下游的技术节点及国内外的主要企业,聚焦被国外“卡脖子”的产业环节和可能实现局部反制的产业环节,确定发展重点,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大力引进技术领域团队,通过创业孵化、项目合作、上市企业设立子公司等各种形式快速突破技术瓶颈落地难题。三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服务功能。政府牵头,根据企业需求布局公共实验室、公共检测中心、专业机构等,基本配齐提供声学综合体企业所必需的研发设计、质量检验、标准检测、资源对接等方面的设施设备;建设工程化中心和设计转化平台等小试中试平台,加强创新链与供应链、产业链的对接,加速推动高端科研成果,形成产品,走向市场。四是组建创新创业训练营,挖掘培育初创项目。参照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科创训练营模式,依托中科院声学所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对培训结业符合条件的项目入驻声学综合体给予奖励扶持。五是优化本地声学人才网络。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本地高校院所积极合作,加大力度引育高端声学工程人才,优化本地声学人才网络。
(三)在硬件配套上,重点打造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
重点瞄准解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配套,建立优质的生活服务设施。一是低成本。统筹低成本物理空间,给予租金减免、补贴等扶持初创型企业,制定创业扶持政策,招引科技服务业,降低企业沟通成本。二是年轻化。跟随青年人潮流,引进一批“网红”品牌,吸引青年人汇集和居住。三是智能化。推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在声学综合体先行,实施5G+办公、5G+会议、5G+交通,通过智能识别、精确导航等技术加强声学综合体的智能化管理。四是生态化。建设声感综合体,结合日常生活打造智能化的技术落地和应用场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五是便利化。高标准建设健身馆、餐饮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备高品质人才公寓,为入驻人员衣食住行提供便利。
(四)在运作机制上,重点建立强有力的联动工作机制
建立市科技局、中科院声学所统筹协调,松山湖管委会、凤岗镇、寮步镇以及相关物业单位联合共建工作机制。一是设立现场指挥部,实行“指挥部+运营公司”的纵向管理模式,由市科技局、中科院声学所、松山湖管委会、凤岗镇、寮步镇抽调人员组成现场指挥部,作为统筹协调声学综合体日常事务的议事机构,“一中心、两基地”的运营由市镇(区)双方确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具体负责。二是统筹各方资源。统筹市、镇(区)科技人才专项经费,对进驻企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统筹镇(区)部门经费,为现场指挥部日常办公提供保障。叠加市、镇(区)科技创新、低成本空间政策,为项目落地发展赋能。
(五)在激励机制上,建立全流程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建立从项目准入到退出全流程创新创业政策,让有限的创新资源聚焦服务高水平项目。一是建立项目准入规则。由指挥部联合市科技局和凤岗镇、寮步镇有关部门制定项目准入规则,指挥部按照规范化的评估流程进行准入评估。二是建立特色政策扶持。由市、镇设立联合资金,对入驻项目的场地租赁、启动资金、招商引智、研发投入、活动举办等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每年对入驻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合格的可以继续入驻,不合格的视情况清退。
五、工作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建设指导小组
成立声学综合体建设指导小组,由市科技局、中科院声学所、凤岗镇、寮步镇有关领导担任,负责声学综合体的建设规划、重大决策事项等。
组长:卓庆(市科技局局长)
杨军(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
宁康(凤岗镇镇长)
黄荣峰(寮步镇镇长)
副组长:钟靖平(市科技局副局长)
成员:匡正(中科院声学所东莞基地负责人)
梁展鸿(松山湖管委会委员)
黄天梁(凤岗镇镇委副书记)
尹荏彬(寮步镇副镇长)
2.现场指挥部
在建设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分别在凤岗基地和寮步基地成立声学综合体现场指挥部,全面负责声学综合体统筹协调工作。现场指挥部下设3个工作组负责执行指挥部决策及其他事务性工作。工作组办公地点按照工作职责分别设在凤岗基地和寮步基地,第三方运营机构根据声学综合体管理需要,不断充实运营服务队伍。
(1)凤岗基地现场指挥部
现场指挥长:钟靖平(市科技局副局长)
黄天梁(凤岗镇镇委副书记)
成员:戴卫星(市科技局成果科科长)
黎沛祺(凤岗镇经济发展局局长)
陈亚(凤岗天安数码城产业服务中心总监)
(2)寮步基地现场指挥部
现场指挥长:钟靖平(市科技局副局长)
尹荏彬(寮步镇副镇长)
成员:戴卫星(市科技局成果科科长)
钟达国(寮步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钟兆华(寮步镇横坑社区党委书记)
3.现场工作组
(1)凤岗基地
综合协调组:由凤岗镇牵头,负责协助现场指挥部统筹声学综合体各项事务性工作,以及项目准入标准、专项扶持政策等研究制定执行以及奖励兑现等工作。分管领导:黄天梁(凤岗镇)。成员:戴卫星(市科技局);李洁玲(凤岗镇经济发展局);孙阿玲(中科院声学所)。
招商引智组: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所负责社区项目、团队的引进,凤岗镇做好项目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分管领导:钟靖平(市科技局)。成员:杨锐勇(市科技局);邹志德(中科院声学所);刘丽娴(凤岗镇投促中心);向阳(凤岗天安数码城)。
运营保障组:由凤岗镇牵头,负责基地硬件设施改造、环境升级改造等工作。分管领导:黄天梁(凤岗镇)。成员:杨惠光(凤岗镇经济发展局);孔桂枝(市科技局);陈亚(凤岗天安数码城)。
(2)寮步基地
综合协调组:由寮步镇牵头,负责协助现场指挥部统筹声学综合体各项事务性工作,以及项目准入标准、专项扶持政策等研究制定执行以及奖励兑现等工作。分管领导:尹荏彬(寮步镇)。成员:戴卫星(市科技局);钟达国(寮步镇);孙阿玲(中科院声学所)。
招商引智组: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所负责社区项目、团队的引进,寮步镇做好项目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分管领导:钟靖平(市科技局)。成员:杨锐勇(市科技局);邹志德(中科院声学所);钟达国(寮步镇);钟兆华(寮步镇横坑社区)。
运营保障组:由寮步镇牵头,负责基地硬件设施改造、环境升级改造等工作。分管领导:尹荏彬(寮步镇)。成员:钟达国(寮步镇);孔桂枝(市科技局);钟兆华(寮步镇横坑社区)。
4.工作机制
一是协作机制。在建设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在现场指挥部的统筹下,市科技局、中科院声学所、凤岗镇、寮步镇根据各自职能开展声学综合体建设运营工作。其中,市科技局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支持凤岗镇和寮步镇搭建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项目导入、科技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中科院声学所负责指导提供技术支撑和运营服务,全力推进项目孵化、聚集优质企业、搭建产业生态等;凤岗镇和寮步镇落实属地责任,在市科技局指导下做好空间统筹、项目招商、配套政策、管理服务等工作。
二是沟通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召开建设指导小组工作会议,由组长召集。建设指导小组工作会议和工作例会均须形成会议纪要,并视为市镇(街道、园区)部门办公会议纪要在各自部门执行。原则上现场指挥部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由分管综合协调组的现场指挥长召集。
三是经费审批。原则上日常办公经费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由分管综合协调组的现场指挥长审批,10万元(含)至100万元的经工作例会审核后报分管综合协调组的建设指导小组组长审批,100万元(含)以上的经建设指导小组审核后报建设指导小组组长审批。
(二)资金保障
综合体专项资金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日常办公经费。松山湖孵化中心日常办公经费由松山湖声学实验室自行承担;凤岗镇声学产业化基地、寮步声学产业化基地分别由凤岗镇政府、寮步镇政府协调解决,列入年度预算,划入专账管理。二是建设经费。松山湖孵化中心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营,由松山湖管委会与中科院声学所共同承担;凤岗声学产业化基地和寮步声学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基地硬件环境的改造升级,费用分别由凤岗镇协调天安数码城和大龙工业区、寮步镇协调横坑社区解决,并给予适当支持。三是专项政策经费。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凤岗镇和寮步镇制订基地专项支持政策,主要用于支持优质项目落户和基地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市科技局3年内每年安排不超过1000万元,凤岗镇、寮步镇按照1:1比例配套,其中市科技局负担部分从市科技局切块管理的“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松山湖孵化中心支持措施按照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入驻管理办法执行。
(三)宣传保障
市科技局、松山湖管委会、凤岗镇、寮步镇在举办相关产业、科技、人才等活动时优先考虑在声学综合体举办或加上声学综合体元素,并积极做好声学综合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挖掘好的做法、好的团队、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