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海生热心公益,协助开展防疫志愿服务活动
他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热心公益事业。数十年以来,他为许多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一直默默奉献,不图回报。“我已经71岁了,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依然是有多少光、就发多少热。”
这个人就是退役军人何海生,今年获“东莞好人”称号。
严格用军人标准要求自己
何海生是东莞沙田人,是一名党员。1972年12月,21岁的他积极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军报国,加入海军。服役期间,他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他曾担任过守卫海岛的任务。有一次,在交班时候,发现海边有一条小型运输船在风浪中沉没,运输船上还有人,他立即下海救人。“即便海水很冰冷,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要先抢救人,保证人和财产安全。”何海生回忆说。人得救之后,他还拿着一条绳索继续游到沉船的位置,用绳索捆住船,方便日后打捞。
无论是身在军旅,还是投身社会,他都时刻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退伍后,他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中。“很感谢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觉得我要懂得感恩,一定要为党和人民做一些贡献。”何海生说。
数十载热心公益事业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沙田镇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即便何海生工资不高,但他每个月都会拿出一部分的工资捐给基金会。
近些年,他加入了先锋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他排查相关失学儿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其间,他多次资助困难儿童上学,还积极号召村里的热心人士帮助他们。
在他们的资助下,村中多名学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踏入社会。
何海生曾帮助过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准大学生,让其成功进入大学。“那个学生学习成绩是不错的,也顺利被大学录取了。但是家庭条件不好,我们都不希望她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何海生回忆说,当时关工委就为这位学生提供了筹款指导意见,他也和关工委的相关人员一起捐款,资助其上大学。这名学生也不负所望,大学毕业后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何海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他主动在防疫一线,协助开展核酸检测、进行“全民戴口罩”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此外,何海生接受沙田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邀请,为该镇中小学生、青年、退伍军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还教导学生要努力学习,不负韶华;要懂得感恩,积极为社会做出奉献。
“人生就要像一根蜡烛,要用光明照亮别人。这是我的座右铭。”从青年应征入伍到退役后,何海生一直扎根在沙田,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他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彰显“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军人本色。虽已年逾古稀,但何海生时刻想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想着把正能量传递到沙田的每一个角落,希望自己以后能有多少光,就发多少热。
“我一直觉得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社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何海生表示,他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不为名不为利,能够为社会多做一件事,就一直做下去、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