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下午,桥头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选举产生了镇文联第四届委员会和主席团。镇文联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标志着桥头镇文艺工作以成熟、积极、稳健、规范、奋进的新姿态,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轨道。东莞市文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叶新源,桥头镇党委委员赵东闽等参加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桥头镇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五年来,桥头镇文联在加强文艺基地培育、壮大文艺队伍、提升创作能力、铸造文艺精品、加强文艺传承等方面硕果累累,为繁荣桥头镇文学艺术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文化名镇和文化强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后,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文联委员会,罗锦雄当选为文联主席。罗锦雄作当选发言时表示,将带领新一届文联领导班子服务大局,加强沟通,搞好建设,服务人民,为社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确保现有的各种机制运作常态化。

赵东闽指出,桥头文联名家荟萃、群星闪耀,希望各位文艺家把握正确的文艺创作导向,发挥艺术特长,强化主题创作,发掘桥头本土历史文化,坚持精品意识,创作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争创艺术高峰,锻造一批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文艺精品,铸就该镇文艺“铁军”,努力把该镇建设成为全市文艺排头兵,为提高桥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桥头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叶新源希望桥头新一届文联从服务大局出发,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坚持桥头地方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努力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的优秀作品,力争未来生产一批在省内外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桥头文艺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扩大桥头文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我市文化强市建设和大湾区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绩扫描
文艺“七有”成绩显效
桥头是东莞市文化氛围最浓郁、文艺创作最繁荣、文化活动最丰富、文艺交流最活跃、文化品牌最响亮的镇街之一。五年来,桥头镇文联牢牢把握正确的文艺导向,以改革精神开拓文艺建设新路,以开放姿态谋求文艺事业发展,努力开创桥头文艺事业新局面,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文艺导向有方向
桥头镇文联始终讲政治抓学习,锻造一支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党性原则强、富有创作力的文艺队伍,谋求桥头文艺高质量发展。

文艺队伍有实力
桥头镇文艺队伍整齐、创作实力强劲,艺术门类涵盖作家、摄影、音乐、书法、美术等14个协会,会员人数近千人,其中,国家级会员27人、省级会员67人、市级会员132人,文艺队伍不断向“高、精、尖”方向迈进。
文艺机制有特色
桥头镇文联持续推进“八个一”工程建设,大力加大文化品牌培育力度;推动常设性奖励制度建设,坚持以奖带推,用制度化保障激活文艺创作潜能,打造文艺精品;继续落实人才和精品扶持机制,为精品项目创作提供政策支持,对重点项目、重大主题项目加大精品扶持力度。
文艺品牌有亮点
五年来,精心打造“东莞荷花文学奖”3届、“扬辉小小说奖”3届、“群音会”东莞原创音乐舞台5届、“莲城艺术巡展”500多场、桥头小小说活动30多场,并以上述文艺品牌为引领,进一步激活文艺创作土壤,活跃文艺创作氛围,夯实文艺创作根基,大力谋划我镇文艺“异军突起”,有力推动了我镇文艺高质量繁荣发展。
文艺精品有成绩
在国家、省市镇各级比赛中,桥头文艺工作者共获得800余个奖项,文艺刊播方面共有4000余件作品在各级媒体报刊和平台刊播,出版了《十年芳华·东莞小小说精选》《骤雨中的阳光》《蝴蝶》《春到田头角》《莲湖诗笺》《2021荷风年度小小说》等120多部精品图书。张俏明、刘帆、刘庆华、谢松良先后获得“东莞荷花文学奖”,成绩引人注目。

文艺基地有活力
五年来,以小小说创作基地为引领,持续创新打造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表演创作基地等六大文艺基地,尤其是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两度获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级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专项资金扶持,扶持金额达到25万元。
文艺传承有成效
五年来,镇文联挖掘整理桥头人文资源,以文艺形式做好文化传承。出版《桥头莫家拳》《莫家拳传人传略》两部史料性著作和《桥头凉帽》绘本,为非遗传承存证留史。出版《烽火坪石》《邓盛仪:家国情怀赤子心》等精品图书,有力地丰富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内涵。以传承桥头文学为出发点,创建华南首个作家个人资料馆——莫树材文学资料馆,展现桥头文学领军人物莫树材一生的文学业绩和闪光成果及收藏的不同历史价值的物证,现已成为桥头文学的地标和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