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学前、义务教育走过招生“抛物线”后, 人口变化将如何影响东莞教育?

核心提示:年年花开都相似,花开年年都不同。9月,全国各中小学都迎来了开学,然而今年的开学景象相较往年却有了新的变化——学前教育生源“吃不饱”,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却一定幅度增加。看似“背向而行”的生源现象背后,是2016年“二孩”政策以及自2017年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交叠作用,包括东莞在内多个城市的义务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出现了“起始年级生源变化”,意味着人口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也初现端倪。

“二孩”政策叠加人口负增长,将如何影响东莞教育发展?东莞日报全媒体特此关注。

学前教育生源受冲击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短暂回升后持续下降,从2016年高峰期的1867万人减至2022年的956万人,总人口进入负增长。人口变动对不同阶段教育资源需求的影响正在显现,其中对幼儿园的影响首当其冲,从“一位难求”、摇号入园到招不满、“吃不饱”。

走访东莞多所幼儿园,记者获悉,多所幼儿园招生人数出现下滑态势。“今年的新生人数要比往年少一些。”东莞金色未来教育集团副总经理陈敏坦言,今年9季入学的新生人数总体减少了约2成。与往年需要“摇号抢学位”,甚至要提前至少半年给孩子报名才能入读的情况大相径庭。

无独有偶,创思幼儿园品牌旗下金域华府幼儿园的园长李细妹也透露:“从2021年开始,就遇到招生不足的情况,今年比去年相对要明显一点。”9月1日,东莞石龙教育管理中心也发布公告:石龙镇竹丝洲幼儿园终止办学。

幼儿园招生不足并非东莞独有,而是全国各城市遇到的共性问题。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园幼儿、在校小学生人数双双下降。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约177万人。而今年已是在园幼儿人数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

“人口负增长将带来幼儿园的一次洗牌,全国范围内的民办幼儿园受到冲击较大。”陈敏说,近两年,东莞民办幼儿园整体招生人数都有所下滑。

二孩入学迎高峰,义务教育短期饱和

如果说幼儿园的招生情况走在了抛物线的下降曲线上,那么东莞全市小学一年级招生则处于抛物线顶点坐标位置。其背后既有二孩政策的连锁反应——二孩政策下的孩子们正好入读小学;也叠加了东莞城市发展进入“双万”发展的城市特点。

根据东莞市教育局数据,2023年迎来二孩入学高峰,全市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户籍报名入学人数与2022年相比增长约3万。

▲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大岭山实验小学

“今年报名入读的孩子明显高于往年,也因此今年一年级扩班到了30个班。”莞城中心小学相关教师直言,“二孩政策后,今年是二孩入学的第二个年头,就学校报读情况来看,今年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对部分片区的学位供给还是带来一定的压力。”

早在2023年3月,莞城就发出了学位预警:该区2023年秋季入学部分片区学位不足,需要通过随机派位到莞城其他有剩余学位的公办学校。莞城中心小学在东莞市扩改建学校工程背景下进行了校区扩建,该校市桥校区作为一年级校区于2023年9月投入使用,提供近1400个学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孩入学高峰”。

除了莞城外,包括松山湖、石碣、企石、大岭山等多个镇(园)区小学也面临一年级新生报名人数增长的情况,学校也做出了相同的应对措施——对条件允许的小学进行一年级扩班;同时,对一年级班级的人数进行适当的调整,由原来的45人增加至48-50人以内。

放眼全市,根据规划,2023年东莞计划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35万个。截至8月底,全市已累计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逾6万个,一大批新建改扩建学校竣工,全市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位供给能够满足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求。

“即便如此,班级人数过多,对于教育本身来说,存在一定负荷,但是在人口负增长大背景下,这种相对意义上的负荷是短期的。”东莞教育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教师认为,二孩入学高峰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减缓。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内核,优学优教是必然趋势

在应对二孩入学高峰问题时,包括东莞、上海等在内的城市都采取了改扩建、新建学校等方式增加学位。而随着人口负增长,生源下降时,教育会呈现出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应对人口之变?

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2022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07亿人,比2021年少100万人;根据2017年至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数据,6年间出生人口降幅超过40%,意味着2023年至2028年小学人数也将呈下降趋势。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战略学会区域教育分会理事乔锦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趋势下,几年后可能出现学位过剩,学龄人口变化给教育规划、资源配置也会带来难题,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问题将更为突出。

东莞也不例外。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认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最核心的举措还是发展高质量教育,随着生源减少,学校自然而然就要转向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会缩小,生比也相应降低,老师也将有条件从主要关注班级控制,转向更关注学生个体,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世界上其他经历了“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在教育上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趋势,未来中国的义务教育肯定要走小班化、提升质量的道路。

而事实上,东莞在应对人口发展给教育的影响问题上,早已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2023年6月3日,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新形势下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论坛”上,《2023年中国托幼一体化及幼儿园办托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明确指引托育一体化。即幼儿园将0-6岁的托育教育纳入办学范畴。“目前我们在东莞相关部门指引下,已经在开展调研,将0-6岁托育服务优化细化并更进一步专业化,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力量,为东莞发展更好地贡献学前教育力量。”陈敏说。

同时,面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东莞近几年来不断通过深入推进公办教育资源扩容引进优质教育人才,深化集团化办学等措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