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①|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路“作价入股”模式,释放科创“新力量”

编者按: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支撑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承担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上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担当。

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解码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深入一线,采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个创业团队、平台,以及相关企业,呈现这一省级实验室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铁索桥”,跨越科技成果“死亡谷”的生动案例,为东莞科创制造强市建设增添科创动力,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敬请垂注!

“今年7月底,公司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即将跨过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三级跳,正式推向市场。”9月5日,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硅骨”)联合创始人方灿良告诉记者。

从2019年骨水泥材料团队成立,推进可吸收人工骨这一新材料的小试、中试等,完成从“0”到“1”的质变,再到对科技成果评估定价、议价、签订技术转让协议等工作,最终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至科研团队孵化的产业化公司的“作价入股”工作,迈向“从1到N”的产业应用。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培育的创新团队,骨水泥材料团队成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个将科技成果以“作价入股”模式转移至产业化公司的生动案例。

截至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碳化硅及相关材料团队的科技成果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其产业化公司,已顺利完成成果转移,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新力量。

探路:明确“先奖后投,一步到位”

走进中科硅骨骨水泥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严格按照GMP标准的完整生产线已经整装待发,该团队已经拥有了批量生产可吸收人工骨新材料的能力——中科硅骨成为首个以“作价入股”模式完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产业化公司。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的“先奖后投,一步到位”的作价入股技术转移模式为骨水泥团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了一条合规高效的路径。

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摆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面前的现实难题是,实验室与产业化公司是两个不同主体,科技成果要从实验室转移到产业化公司。“但是这一科技成果具体值多少钱?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如何转化?并无先例。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方灿良表示。

“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与法规,不仅仅只体现为一个简单的科技成果所有权转移登记。”方灿良告诉记者,“团队研发的科技成果既是知识产权也是国有资产,处置转移要合法合规,不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作价入股过程中还涉及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多个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需要多部门协调推动。”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采取“先奖后投,一步到位”的方式,先期确定奖励方案,作价入股时,直接将股权分配给科技成果发明人,并将实验室股权划转给资产管理公司——松山湖(东莞)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科技发展公司”),减少了流程,有效提高了效率。

虽然国家、省市此前都专门出台政策意见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但缺乏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难题之一。

2022年6月,东莞市科技局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先奖后投,一步到位”这一方式的政策支持。

若干指导意见明确“材料实验室与完成及转化人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所形成股权或者出资比例分配做出事先约定的,以材料实验室或科技发展公司和完成及转化人名义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归属材料实验室的股权,直接登记在科技发展公司名下。”“在市场主体登记时,可由材料实验室代完成及转化人和科技发展公司履行知识产权出资义务。”

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定价、磋商议价、公开公示、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工商登记、权属转移等工作,最终完成整个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技术转移工作。这也正式开启了骨水泥团队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开启从1到N的市场之路。

从1到N:迈向百亿级市场

近期,中科硅骨又向“商品”迈进了一步。

“今年7月底,公司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预计到2024年我们的产品就可以量产,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三级跳,正式推向市场。”9月5日,方灿良告诉记者。

在此之前,该公司已经完成技术开发、工艺验证、第三方检测、安全性实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生物相容性实验等一系列工作。

市场竞争力应成为检验科技成果试金石。可吸收人工骨材料等技术成为公司成长壮大的核心资产,成为走向市场的独门绝技。

“骨水泥”是一类骨填充材料的别称,通常由粉状物和液体混合搅拌而成,搅拌数分钟后即可凝固,其主要目的是起填充加固作用。因其和日常所见的水泥有类似特点,外界通常形象地称之为“骨水泥”。

自从2009年左右提出研究方案后,骨水泥团队骨干人员经过了3年时间,该材料可降解吸收,对人体副作用更小,且成本上也具备明显优势。

“目前国内同类型的产品,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是来自进口,售价较高,上千到一万不等,我们的新产品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市场上的空白。”方灿良称。

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方灿良在经过多方对比后认为,这一新人工骨材料具有三大优势,“第一是使用优势,人工骨材料的使用相对便利,可以进行任意形状的填充,也可以以颗粒的形式直接填充于缺损部位;第二是成本优势,相较于国外同类型产品,人工骨材料通过工艺方面的改进,可以将成本控制在较低范围;第三是市场优势,通过统计市场数据,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骨科植入耗材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大约为20%,未来有望切入数以百亿计的医疗市场,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资本的嗅觉是最敏感的。良好的发展前景,让中科硅骨获得资本的认可。目前,该公司正在和相关资本方推进千万级的融资事宜。

IP孵化:催生更多可能性

一款新材料如同一个超级IP,拥有向产业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作为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公司,科技创新是该公司“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对于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方灿良认为,一方面现有骨水泥的升级迭代,在功能上更加完善。同时,团队正在推进在牙齿、骨科等领域的研究。同时,未来也有望在骨肿瘤领域进行探索研究。

从骨水泥团队的现场负责人,到中科硅骨的联合创始人,方灿良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未来仍然要常常回‘娘家’看看,探讨多种合作的可能性。”方灿良如此表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未来将有望产生更多的产业化公司,“路已经走通,接下来就看我们的发展速度。”

数说“作价入股”模式

记者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所引入的创新样板工厂板块均是基础研究扎实且技术成熟度高的优质项目,并逐步摸索出了通过作价入股转让至团队孵化的东莞本土注册的产业化公司这一路径,有效加速了原创性成果“从 1 到 N”的产业应用。目前还有多个团队正在对接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涉及成果价值近亿元。

此外,截至2023年8月,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的产业化公司中,已有6家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产业化公司已成为东莞培育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力量。

除了灵活的体制机制外,完善的金融资本支持也是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目前,实验室已分别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及粤科金融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两支新材料风险投资基金,总规模8 亿元,在资金链方面已逐步形成从财政投入向风险资本“接棒”的发展态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