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女士今年50岁,近期到东莞市人民医院谢岗院区(谢岗医院)治疗,她一个多月前出现阴道流血,约为平时月经量的3倍,曾就近在基层就诊,服药治疗后,阴道流血减少,但断断续续未停止。当再次出现阴道大量流血,才到医院检查。
医生随即为她安排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宫腔内有异常回声团,大小约2.8*2.2厘米,考虑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管内有异常回声团,考虑宫颈息肉可能;宫颈囊肿,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她随后被以“异常子宫出血”收入妇产科住院部。她告诉医生,自己3年前曾因子宫内膜息肉做过手术。
是什么导致了她异常子宫出血?医生在宫腔镜下为她实施“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宫颈赘生物摘除术+分段诊刮术”。
术后病理显示,子宫内膜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局部癌变/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局部(宫颈赘生物)伴子宫内膜息肉。
东莞市人民医院专家会诊后认为,患者诊断子宫内膜癌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建议手术。
于是,谢岗医院妇产科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吴明秀主任带领下,为她实施了“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中诊断为“子宫内膜癌(IA期)”。
手术过程
术中探查可见,蒋女士子宫如怀孕2月大小,右侧卵巢见一直径4厘米的囊肿。腹腔镜下切除子宫、双侧附件、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术后预防感染对症治疗。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局部癌变(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浸润子宫壁肌层(<1/2肌壁厚度),未累及颈体交界。
到了8月8日,蒋女士恢复良好,无阴道流血,无腹痛,无发热,无胸闷心悸,无恶心呕吐等不适,达到了出院标准。
医生叮嘱她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定期随诊复查,如有不适,及时返院就诊。
目前,谢岗医院在市人民医院的技术帮扶下,妇产科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医联体落到实处,引进优秀的市级医疗资源,为谢岗及周边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知多D】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偶然发现,一旦出现症状多为绝经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等。
哪些因素会导致内膜癌?
1.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又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子宫内膜癌的相对风险增加9%。与体重指数(BMI)<25的女性相比,体重指数在30-35之间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大约增加1.6倍,而体重指数>35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3.7倍。糖尿患者或糖耐量异常者患病风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压患者增加1.8倍。
2.初潮早与绝经晚。晚绝经的妇女在后几年大多为无排卵月经,因此延长了无孕激素协同作用的雌激素刺激时间,子宫内膜长期暴露在雌激素刺激下。
3.不孕不育。不孕不育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与之相反,每次妊娠均可一定程度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此外,末次妊娠年龄越高,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也越低。
4.卵巢肿瘤。有些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常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内膜癌。对存在上述疾病患者应常规进行子宫内膜活检。
5.外源性雌激素。单一外源性雌激素治疗如达5年以上,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10-30倍。采用雌孕激素联合替代治疗则不增加罹患内膜癌的风险。比如乳腺癌术后使用他莫昔芬进行内分泌维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只吃雌激素、为了保持年轻服用所谓的“保健品”等。
6.多囊卵巢综合征。在40岁以下的内膜癌的患者中,大约19%-25%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孩,以后发生内膜癌的可能性是正常月经同龄女孩的4倍。
7.遗传因素。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林奇综合征家族史最为经典,它和遗传性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胃癌有密切关系
如何预防子宫内膜癌?
1、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妇检。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病症,应每年做1-2次的妇科检查,严密留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发现不适,及早就医。
2、治疗癌前病史。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严密随诊。疗效不好者及时手术切除子宫。若患者已有子女,或无生育希望或年龄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疗,直接切除子宫。
3、规范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生育前以调整月经周期、促进妊娠为主,生育后仍以调整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为主,在专业医师的调控下控制体重、药物治疗。
4、严格控制雌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对更年期及绝经期后的妇女,使用雌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严密观察反应。
5、异常子宫出血不能大意。总之,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癌症的典型表现。
因此,对于阴道不规则出血,女性朋友切不可大意,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明确原因,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