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73项“湾区标准”在东莞发布,8莞企参与起草其中11项

2月1日,包括绝缘电缆、叉烧包、潮汕卤鹅、预制菜冷链温度控制规范等在内的73项“湾区标准”在东莞发布。这是粤港澳三地共同发布的第二批“湾区标准”,其中大多数都是支撑制造业领域的标准。

第二批“湾区标准”的发布是标准促进区域融通、交流协作、互利共赢的生动案例,是推进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实践探索,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记者翻看清单发现,在此次发布的“湾区标准”中包含了8家东莞企业参与起草的11项“湾区标准”。不仅如此,已有10家东莞单位申明使用其中的25个“湾区标准”。

新增预制菜、电线电缆等7个领域

标准既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2月1日,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公布仪式暨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会在东莞举行,并发布了第二批73项“湾区标准”。

据介绍,新公布的这73项“湾区标准”聚焦粤港澳三地重点民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持续在食品、交通、消费品等领域深入挖掘需求,并新增了预制菜、家政、气象、绿色生态、职场技能培训、精油产品、电线电缆等7个领域,覆盖领域拓展至32个,在深度广度上进一步拓宽。

另外,这一批“湾区标准”清单的研发单位中共有173家香港和112家澳门政产学研用机构,其中包括香港饮食业职工总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饮食业工会、澳门市政署等一批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机构,全流程深度参与、精心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湾区标准公布实施后,市场反应热烈。已有1112家广东单位、183家香港单位和139家澳门单位承诺声明使用新公布的73项“湾区标准”。

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未来粤港澳三地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湾区标准”清单发布、“湾区标准”案例展示、重点领域宣传与互动等方面实现三地同步互联互通,便于及时获取湾区资讯,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湾区标准”实施推广力度,促进大湾区联通融通。

莞企参与起草的11项标准入围“湾区标准”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制造业大市,东莞拥有173万户经营主体和22.1万家工业企业。东莞深知加强标准化工作对于厚植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据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第二批发布的“湾区标准”中有8家东莞企业参与起草的11项标准。除了参与起草标准,包括东莞理工学院在内的10家单位(企业)声明使用25项“湾区标准”。

相关链接:

东莞8家企业参与起草的11项“湾区标准”

延伸阅读:

“湾区标准”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

什么是“湾区标准”?“湾区标准”是如何出炉的?

记者从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公布仪式暨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会上了解到,2023年以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携手香港特别行政区工业贸易署、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及科技发展局,主动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健全湾区标准组织架构,与港澳签署共同促进大湾区标准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印发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指南(试行)》,共建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组建大湾区标准促进会,创新构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湾区标准”体系,并于2023年4月共同公布第一批“湾区标准”清单,大力推动“湾区标准”落地实施。其中有4项东莞企业参与起草的标准入选。

第一批公布的“湾区标准”已覆盖28个领域、161个项目,粤港澳三地已有近900家企业声明使用,近百家“湾区标准”示范店落地运营,大湾区要素资源联通、融通、贯通的动能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