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在莞邑大地竞相涌现,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蝶变升级。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日新月异,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企业竞逐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新赛道,培育壮大新动能,进一步突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加快塑造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

日前,位于松山湖的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园正式开园,该产业园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的创新资源,以及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产业资源,围绕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材料制备三大领域,引进一批获得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成为东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生动实践。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介绍:“我们是把材料实验室的资源全面开放,吸引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到这边一起来互相开放。到2030年左右,等我们有万名工程师都聚集到这儿来做新能源电池行业,这个地方它就是一个研发的高地,就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据悉,首批入驻的13家企业主要是锂电池领域的新材料、电池设计、研发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少企业表示,希望借助产业园这一平台,促成更多深度合作。“借助咱们基地更好的平台,我们去做更大更自动化的生产。”东莞大锌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子杰说,“同时咱们这边也聚集了非常多的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就希望产生一个联动效应。”

面对新能源产业强劲风口,松山湖积极布局谋划,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体系,陆续推动新能源产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初步形成涵盖发电、电力传输、储能、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池新材料、生物质燃料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向“新”而行的底气,来自松山湖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
在源头创新方面,去年12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核心关键设备经过24小时无故障运行顺利通过验收,将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问题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技术创新方面,去年东莞共有四项技术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有力推动工业生产提质增效。在成果转化方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累计孵化成立产业化公司35家。在企业培育方面,去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0家大关,创新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蹄疾步稳“立新柱”,坚定不移“抓创新”。今年,东莞将继续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至少20个市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力争高企总数突破1.05万家,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再造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

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表示:“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是要创新打法,在集成式、链条式创新上,要组织一个创新联合体,要承担国家、省的任务,我们也准备在新材料领域,跟国家或者省联动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
(记者 吴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