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农夫山泉因其产品包装引发了广泛争议。特别是其旗下的东方树叶和茶π两款产品,被指包装设计含有日本元素,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具体争议点包括:
东方树叶包装设计:有网友指出,东方树叶的包装设计包含日本元素,例如「青柑普洱」包装上的仙鹤被认为源自日本浮世绘,「红茶」上的马被认为源自日本德川时代的战马,「绿茶」上的塔被认为源自日本京都东寺的五重塔,以及「玄米茶」上的锦鲤旗被认为反映日本男孩节的传统。
绿茶产品标签文案:绿茶瓶身上的文案提到“日僧南浦邵明于怪山寺修佛习茶,携蒸青绿茶东渡,日本抹茶由此发源”,被解读为“抹茶起源于日本”。
农夫山泉的回应:农夫山泉客服回应称,东方树叶绿茶产品标签上的建筑图案是根据中国寺庙建筑形象所做的艺术创作,并非日本建筑。同时,绿茶瓶身上的文字意在表达日本茶文化源自中国,宣传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包装设计背景:东方树叶的外包装由英国设计公司Pearlfisher设计,选择了在中国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些事件,如日本抹茶起源、英国商船、茶马古道的元素来设计。 此外,农夫山泉与娃哈哈之间的商业竞争背景也被提及。两公司的创始人,钟睒睒和宗庆后,之间的历史纠葛被自媒体和网民称为现代版“农夫与蛇”。在市场份额争夺中,农夫山泉曾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发行业内的争议。
总体来看,农夫山泉的包装争议不仅是设计审美的问题,还涉及到法律、道德和文化自信的深刻探讨。

这个事儿,老章得说几句。首先,咱们得承认,艺术创作和设计灵感来源是全球化的,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文化的影响。但是,当这种设计触及到民族文化自尊心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争议。这确实触动了部分国人对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的敏感神经。毕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任何可能的“外来影响”都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
这场关于农夫山泉产品包装的争议,无疑是一场文化自信的较量,也是现代商业竞争的一个缩影。首先,关于东方树叶的包装设计被指包含日本元素,
对于东方树叶包装设计的争议,老章觉得,如果确实如网友所说,包装设计中有明显的日本文化元素,那么设计团队在进行文化元素选择时应该更加谨慎,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对本土文化特别自豪的国家。艺术创作虽然没有界限,但是文化敏感性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咱们有那么多美丽的中国元素,用得好,同样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中日历史上存在着诸多敏感事件的背景下,这样的设计选择无疑是风险的。但从农夫山泉的解释来看,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即中国茶文化对日本乃至世界的影响。这种解释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毕竟文化的交流本身就是多向的,互相借鉴和吸收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绿茶产品标签文案的问题,老章认为农夫山泉的意图是好的,想要展示中国茶文化的深远影响,但是表述方式可能给人留下了歧义。通讯误会不是小事,特别是在这种涉及到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的话题上。农夫山泉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细致一些,确保传达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关于农夫山泉的回应,客服的解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但这显然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比如通过更详细的官方声明或者文化讲座等形式,来深入阐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文化立场,这样既能表明态度,也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至于包装设计背景和农夫山泉与娃哈哈之间的商业竞争背景,老章觉得这背后的故事确实很丰富。设计来源于英国设计公司,说明农夫山泉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探索,但同时也暴露出在文化敏感性把控上的不足。至于农夫山泉和娃哈哈之间的竞争,这就是商场上的故事了,谁也别想在商场上永远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关键是要公平竞争,不要做出损害行业和消费者利益的事情。在商业竞争中,品牌形象和公众情感往往成为可以被利用的工具。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小的争议都可能被放大,成为攻击对手的武器。这种现象在商业社会中并不罕见,但对消费者和社会整体而言,却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分裂。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场争议反映出的是当前中国社会对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的深切关切。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信,是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产品包装的争议,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关系的思考。
总之,这次的包装争议不仅是一个设计审美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自信、法律道德的大话题。老章希望这能成为一个契机,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和设计师深思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同时又不失国际视野。只有这样,咱们的产品才能在世界市场上更加自信地走得更远。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文化的力量在于其包容性和创新性,而非排他性。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应该是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排斥,而应该是基于对自身文化深厚底蕴的认识和自豪,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信开放和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让中国文化的魅力绽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