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久治不愈”?东莞医生提醒:警惕它找上门

35岁的赵先生(化名)曾是众人眼中的职场精英,却因2024年一次普通登山彻底改变——熟悉的山路变得举步维艰,更让他恐慌的是“大脑像被按下慢放键”。此后,自我怀疑如潮水般吞噬生活,即便辗转多家医院、尝试4种抗抑郁药,抑郁症状仍牢牢纠缠。直到医生给出“难治性抑郁障碍”的诊断,他的困惑成了无数同类患者的缩影:“为什么我用尽办法,还是好不了?”

“抑郁症早已被熟知,但难治性抑郁患者正承受双重折磨——既要对抗疾病本身,还要面对‘治疗无效’的挫败感。”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人精神科学科带头人、快速抗抑郁治疗中心负责人张少霞指出,这类患者的困境常被忽视,而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如今已有更多新方案为他们点亮希望。

如何诊断难治性抑郁障碍?

难治性抑郁障碍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抑郁症类型,是指那些经过足量、足疗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抑郁症状仍未得到显著缓解的情况。一般来说,治疗周期通常为8-12周,如果在此期间,患者的症状改善不明显,就需要考虑是否为难治性抑郁。

它的复杂性在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易感性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的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长期的心理应激以及个体的人格特质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病情难以被轻易控制。

准确诊断难治性抑郁障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往的治疗方案、药物剂量、治疗依从性以及是否存在合并症等。要对患者当前的症状进行全面评估,不仅仅是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典型抑郁症状,还需关注睡眠障碍、食欲变化、自杀念头、认知功能损害等伴随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

心理测评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可以量化患者的抑郁程度,辅助诊断。此外,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抑郁症状的疾病也至关重要,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物质滥用的戒断反应等,这可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完成。

难治性抑郁障碍虽然棘手,但并非不可战胜。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发展,通过联合用药方案优化、增效治疗手段拓展、神经调控技术联用、物理治疗MECT的应用、氯胺酮鼻喷雾剂的应用等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难治性抑郁障碍患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患者和家人该怎样做?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专业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走向康复的关键路径。

生活方式重塑: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对抑郁症康复至关重要。运动可促进大脑分泌改善情绪的神经递质。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结合瑜伽、冥想等放松活动。饮食上,增加ω-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食物摄入,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有助于大脑神经细胞功能。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患者至关重要。家人应给予理解、耐心和关爱,鼓励积极参与治疗和社交活动,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

长期随访与管理:难治性抑郁治疗是长期过程,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定期随访,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复发。


上一篇:暑热渐退秋燥显,东莞医生送你养生攻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