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西贝“互撕”,预制菜何以成了敏感点?

预制菜怎么就如同“逆鳞”一般不可触碰?

近日,罗永浩西贝“互撕”在网上沸沸扬扬。起因是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和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称,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双方唇枪舌剑,令人目不暇接。

一句“预制菜”,就引发起剧烈震荡。或许比“互撕”细节更值得琢磨的是,预制菜怎么就如同“逆鳞”一般不可触碰?

西贝.jpg

预制菜没有“原罪”

首先得明确,到底什么是预制菜。预制菜的概念演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今天已经不存在多少疑问。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界定,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并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范围清晰,预制菜并没有什么“原罪”。而且,预制菜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山东、四川、广东、上海等地均发布了预制菜产业领域相关政策指引,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一个人口体量巨大、餐饮消费旺盛的国家来说,餐饮企业通过预制菜的方式尽可能地统一口味、保障质量、提高效率,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选择。

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点外卖的时候,是不是总喜欢看看“到哪儿了”?只要希望尽快吃上美食的基本诉求不变,预制菜的脚步便很难阻挡。

日常话语和精准定义存在落差

既然预制菜早都明确了,那为什么这次还是闹出巨大的风波?

不可否认的是,关于什么是预制菜,在消费者的日常话语和行业的精准定义之间,其实存在落差。

对于企业来说,遵照“行业标准”,自己打出的“不用预制菜”口号,已经足够货真价实。

可是,不少人没法分得这么清楚。“锅气”“隔夜菜的味儿”等等,这些判断难免言人人殊,但确实代表一种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口味不够新鲜,有些工序不用加工,不是现切现炒,这就足够有“预制菜”的嫌疑了。

也正因为现阶段找不出“对错”,却又存在相当的“错位”,这起“互撕”在网上引发了舆论站队。

比如有相当多的网友支持罗永浩,在其评论区将矛头直指西贝,吐槽其菜品定价贵、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存疑等。也有消费者用相对理性的态度关注“预制菜”本身,理解“预制工艺”在餐饮行业的特殊性。

用监管硬约束来消除“隐忧”

不可否认,一句“预制菜”的指责,迅速就能引发纷争,多少说明“预制菜”仿佛是企业的致命软肋,也是公众极为在意的地方。

不妨趁机辨明预制菜的概念,澄清预制菜等于“科技与狠活”的误解,为预制菜的发展形成一个有共识的认知空间。

当然,明确餐饮企业对预制菜的标记方式也是值得讨论的。其实,六部门印发的通知已经要求,在餐饮环节大力推广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鉴于现阶段公众和行业对预制菜仍存在认知偏差。一句“没用预制菜”,恐怕很难让消费者真正放心。如果细分为“中央厨房加工”“前置处理”“即烹即炒”等更具体的说明,也许消费者能够认同食材和工艺的这些不同环节。

与其让“预制菜”成为敏感词,不如通过更精准的标识,让它回归一个中性、可被理解的行业概念。

预制菜概念真正的普及、接受,也还有待于整体的监管提升。应当建立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与追溯机制,并通过抽检、公开结果来彻底增强消费者信心。唯有当监管形成硬约束,预制菜才能不再是公众眼中的“隐忧”。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