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通”破解社保难题!打造全国通办的“东莞范本”!

今年9月以来,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东莞—赣州合作为试点,以权益保障为导向,探索“区域联动、数据联通、服务联结”的跨省通办新路径,清理工伤长期待遇补发、养老休眠账户清退、失业待遇重拨、转移基金转入等因与曾在莞工作的参保人或其家属失联造成的历史问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效打通了群众社保权益送达的“最后一公里”。

微信图片_20251014140310_75_318.jpg

“这里的工作人员很好,很热情,也替我们的待遇发放着想!”10月13日下午,在长安镇政务服务中心的社保业务经办窗口,赣州籍在莞务工参保人家属小丁(化名)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办理“工伤长期待遇续发”业务。“你在办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或困难,都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我们都会尽力协助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镜铨细心叮嘱小丁。

微信图片_20251014140330_79_318.jpg

原来,小丁的母亲欧阳秀(化名)是江西赣州籍在莞务工人员,工作期间不幸工亡,按规定小丁和弟弟可领取工伤保险长期待遇,核定从2022年12月开始领取。但是领取工伤长期待遇人员需要每12个月要进行一次认证,截至2023年11月其供养的遗属小丁和弟弟未进行认证,待遇随之停发。

今年经东莞与赣州开展数据比对工作,成功与遗属两人取得联系,并通知其到长安镇人社分局办理“工伤长期待遇续发”业务,以便两人后续能继续便捷享受东莞社保的精准服务。

“整个现场办理的过程很顺利,工作人员事先告知了我要准备哪些材料,来到现场就很节省时间,他们服务的效率也很高。这笔待遇发放下来后,我计划把那个钱用来当作自己今后的学习资金,进一步在莞学习技能,来提升自我。”小丁告诉记者。

微信图片_20251014140200_65_318.jpg

据了解,作为外来人口占比全国最高的城市,东莞正多措并举构建紧密协同的跨省通办工作格局。不断扩大服务地图,先后与贵州铜仁、江苏苏州、江西赣州等17个城市签署跨省协作框架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社保业务通办矩阵。

微信图片_2025-10-15_091147_024.jpg

今年9月,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与赣州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正式启动“社保跨省莞赣牵,服务群众心相连”社保历史遗留问题清理专项行动:东莞通过大数据对比,将筛查出的失联人员名单发至赣州,而赣州采用跨险种和跨部门数据比对、翻查历史档案、社区网格化排查等方式,找到失联权益人信息。随后,两地再合力通过“线上通办+当地帮办+专人专办”,联系权益人办理相关业务,对涉及大额待遇、老弱病残等重点群体进行联合寻访,将来自东莞的暖心服务精准送达。

“本次专项行动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保权益发放难题,任务是通过数据比对和实地寻访,让失联群众重新获得应享待遇。在走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信息缺失、地址变更、群众误以为诈骗等困难,最终通过赣州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逐一突破障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孙宏伟介绍。

微信图片_2025-10-15_091121_809.jpg

同样享受到“跨省通办”服务便利的还有赣州籍89岁的卢某香老人。老人的子女此前在莞工作参保期间不幸身亡,作为供养亲属,她在2020年未办理资格认证,误以为待遇领取期已经结束。近六年来,东莞社保经办机构始终联系不上她。前段时间,在两地社保经办机构的通力合作下,安排专人沟通联络并完成待遇资格验证手续。当收到10.33万元的补发待遇时,老人热泪盈眶,握紧上门走访的社保工作人员的手再三致谢,“暖心社保”也在此刻化为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守护。

微信图片_2025-10-15_091138_527.jpg

“我们从今年9月份起,以江西赣州为试点城市,率先探索了社保的跨省通协作机制,强化省际的信息协查与数据共享,创新采用‘大数据筛查+基层网格化排查’模式,精准查找失联的待遇人,努力打通社保权益送达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位在东莞发展做出贡献的建设者,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感受到我们东莞的温暖跟守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镜铨表示。

截至目前为止,东莞已为350名权益人完成相关社保业务办理,涉及待遇权益资金共计434.13万元。接下来,东莞市人社局将继续从保障群众社保权益出发,加大立体化宣传力度,增强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探索借助合作地市村(社区)等力量取得权益人信任;深化与合作省市的常态化协作,探索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比对路径,逐步扩大数据共享和协作事项范围,持续提升跨省协作的标准化、精准化水平,推动权益人失联等问题清理长效常治;及时总结东莞—赣州合作经验,不断拓展合作省市范围,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市户籍人员在东莞参保的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工作,并逐步面向全国铺开,为全国社保系统破解同类难题打造“东莞范本”。

(记者 谢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