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在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突破33万亿元、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管理的产品却并不尽人意。
截至最新数据显示,其管理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亏损超过46%,近三年收益率-34.21%。值得注意的是,蒋佳良目前任职在管的8只基金中7只任期回报为负,其中两只产品亏损近50%,这在近年结构性牛市行情中显得格外刺眼。

此前9月30日,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A(519110)发布公告,增聘高翔为基金经理,任职日期自2025年9月30日起,蒋佳良不再担任该基金基金经理,离任日期为2025年9月30日,变更后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的基金经理为高翔。
从蒋佳良在2023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管理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A期间来看,其导致投资者累计亏损约5395.11万元,而蒋佳良管理费收入却高达1216.98万元。在投资者平台上,不少投资者的抱怨:“三年多了还一直在亏,是说补仓,越补越亏”。
业绩全面溃败:高薪与亏损的鲜明对比
公开资料显示,蒋佳良拥有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学位,曾在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华宝证券、平安资管等机构历练多年。2018年6月加入浦银安盛基金,历任权益投资部总监助理、研究部副总监,现任研究部总监兼均衡策略部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管理规模约占公司权益基金规模的五分之一,然而其管理成绩却与职位形成巨大反差。

截至发稿前,蒋佳良管理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自成立以来收益率达-46.16%,净值从初始值跌至0.538元。该基金成立时规模为26.25亿元,至2025年6月末仅剩6.95亿元,规模缩水超70%。

不仅这一只产品表现糟糕,蒋佳良管理的其他产品同样不尽人意。浦银兴耀优选一年持有混合A成立以来收益为-18.31%,浦银安盛价值成长混合A任职回报为-20.15%。唯一实现正收益的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混合A,其C份额却亏损约50.74%,显示其业绩表现极度不均衡。
与巨大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产品依然收取了高额管理费。以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为例,2024年全年收取管理费1016万元。2022年与2023年该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逾5000万元,这与持有人的巨额亏损形成了强烈反差。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吐槽:“越等越亏,三年多了,亏了过半,跌得比谁都狠,涨得比蜗牛还慢,回本无望啊”。
业绩全面溃败的背后是投资决策的屡屡失误。从定期报告披露的信息看,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屡现偏差。2022年年报显示,组合因坚守新能源汽车板块遭遇估值下杀;2023年错失AI行情,持仓集中在整车、中药等防御性板块;2024年坦言“两端资产布局不足”。
高换手率之谜,频繁交易背后的风控缺失
与持续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佳良管理产品的高换手率。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的换手率数据显示,2023年6月30日为619.66%,2023年12月31日483.87%,2024年6月30日480.55%,2024年12月31日529.29%。
如此高频的换手率,在公募基金中并不常见。更高的情况出现在浦银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A,该基金在2022年4季度换手率高达810.49%。
高换手率通常意味着基金经理频繁买卖股票,试图通过捕捉短期市场波动获利,但这也伴随着高交易成本与高风险。
一方面,频繁操作会产生大量佣金、印花税等费用,侵蚀基金净值,本就亏损的产品,雪上加霜;另一方面,高频交易对基金经理择时、选股能力要求极高,若判断失误,会加剧业绩波动。
频繁交易背后是投资逻辑的混乱和风控机制的缺失。通过分析具体持仓变化,可以发现蒋佳良管理的基金在操作上存在明显问题。
以晶澳科技为例,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在2022年1季度买入67.09万股,2022年2季度增持至84.64万股,然后在2022年3季度全部清仓。
但在2022年4季度又重新买入57.12万股,2023年1季度增持至123.27万股,随后在2023年2季度减持至90.90万股,最终在2023年3季度全部卖出。在这一系列频繁操作中,该股票在第二次持有期间下跌了44%,显示基金经理未能准确判断市场走势。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天合光能、泸州老窖、吉祥航空等多只股票上,反映其投资决策系统性问题严重。
高换手率下的频繁操作,并未扭转颓势,反而让投资逻辑变得混乱。投资者难以从业绩与操作风格中,找到清晰的投资主线。
这种高换手率操作,也引发市场对浦银安盛基金投研体系的质疑。在蒋佳良管理产品高换手率与亏损并存的情况下,浦银安盛基金的投研管理、风控体系是否存在漏洞,亟待公司管理层审视与修补。
浦银安盛基金的案例绝非孤例。随着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发布,行业正迎来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推行长周期考核等25项系统性改革。
基金“风格漂移”这一市场痛点正被重点整治。证监会主席吴清要求为每只基金产品设定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产品真实业绩的“尺子”,避免产品投资行为偏离名称和定位。
对浦银安盛基金而言,19只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的现实警示着,躺在管理费上“旱涝保收”的时代即将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