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存在于科幻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意念控制”,现已逐步走进医疗一线。在东莞,瘫痪两年在床的陈女士(化名)戴上无创脑电帽,驱动外骨骼机器人逐步掌握“行走”,重燃康复希望。

10月17日,“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脑机接口治疗中心”(以下简称“脑机接口治疗中心”)正式成立。
作为东莞地区首家、广东省最早一批系统化开展脑脊机接口技术临床研究和治疗的创新单元,该治疗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东莞在神经前沿科学发展战略中迈出重要一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工作人员调试机器
聚焦脊髓损伤患者精准康复 让患者重新“动”起来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融合的前沿领域,其 “人脑-外部设备”的通信特性,已成为突破脊髓损伤、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关键技术方向,被誉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
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脑机接口治疗中心,以 “科研临床双驱动” 的特色定位,成为东莞首家、广东首批聚焦该领域的前沿学科病房。该院院长、骨科学术带头人焦根龙介绍,脑机接口通过采集和解码脑信号,经算法破解“读取”大脑意图,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使肢体瘫痪的病人可以用大脑意念控制计算机、机械臂、外骨骼机器人等外部设备。

△工作人员测试机器
该中心依托东莞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东莞市脊柱脊髓损伤研究所、东莞市神经专科临床诊疗中心三大科研临床平台,整合高校、企业、政府三方资源,构建了“评估—植入—康复—随访”全流程闭环体系。通过配备外骨骼机器人、无线脑电采集系统等专业设备,针对脊髓损伤、脑卒中、意识障碍三大核心病种,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康复治疗。
据悉,脑机接口治疗中心将率先开展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运动功能重建业务,通过“意念”控制与外骨骼机器人等设备,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精准康复治疗。

△外骨骼机器人
多学科协作破局 已有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上门求医
脑机接口治疗中心是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打造高水平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一次标杆性实践。目前,该院已组建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影像科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构成的医疗团队,并与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合作,力争三年内把中心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独特的“BCI-MDT”工作模式。
据悉,这一模式确保了从神经信号解码、病灶精准定位,到个性化康复训练的全程无缝对接,将为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功能重建”全流程服务(早期),也将为脑损伤患者提供整合式一体化的顶尖医疗服务(中远期)。

记者了解到,脑机接口治疗中心成立后,目前已有不少脊椎损伤病患前来咨询就医,因遭遇交通事故瘫痪两年的陈女士(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她将接受手术,在脊髓处植入芯片,唤醒受损的脊髓神经通路,并尝试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加速康复进程。
东莞市脊柱脊髓损伤研究所损伤治疗组负责人陈晓陇表示,目前治疗中心已实现植入式与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全覆盖,患者需完成多维度检查评估,最终确定是否适合脑机接口或神经调控治疗。
(记者 马慧敏 苏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