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至!市中医院未病科:护好这“三处”,温暖一冬不是梦

这周进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霜降如约而至。它不是表示“降霜”,而是提醒我们: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深秋已至,冬日将临。

在中医看来,霜降时节阴气渐盛,人体阳气收敛。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管护师李玉婷提醒:若此时养护不当,极易导致“阳气受损、津液耗伤”,出现各种不适。因此,遵循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前做好健康养护,才是聪明之举。古语有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霜降之后,“寒邪”最易乘虚而入,而人体有几个阳气相对薄弱的“门户”,尤其需要细心呵护。“重点护头颈、腰腹、双脚3处”,轻松阻击寒邪入侵。

护头颈,守好“阳气之会” 

头部被称为“诸阳之会”,是人体所有阳经会聚的地方;而颈部后侧的大椎穴,更是“三阳经与督脉交汇之处”,是阳气运行的关键通道。这里就像一个交通枢纽,一旦堵塞,全身阳气都会受影响。

若不护好,冷风直吹头颈,寒邪极易阻滞经络,轻则引发头痛、颈肩酸痛僵硬,重则可能诱发感冒、落枕等不适。

中医建议:出门戴薄围巾或丝巾, 重点护住颈后大椎穴,阻挡寒风侵袭。

佩戴轻款帽子,避免头部受凉,尤其是清晨或夜晚外出时。

护腰腹,温养“脏腑之本”

腰部被誉为“肾之府”,肾脏藏有“先天之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而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温煦与否直接关系到全身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若不护好,寒邪侵袭腰腹,不仅容易导致肾阳不足(表现为腰膝冷痛、夜尿增多等),还会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脾胃虚寒(表现为腹泻、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不适)。

中医建议:穿戴护腰的衣物,选择中长款上衣或带有护腰设计的服装,确保腰腹部不外露。

温水袋热敷: 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袋(或电热宝)热敷腰腹部10-15分钟,可有效“温通经络、温补脏腑”。

护双脚,堵住“寒气入口” 

中医有“寒从脚下生”的说法。脚部是“足三阴经(脾、肝、肾经)的起点”,距离心脏最远,气血循环至脚端时相对较弱,因此对寒邪的抵抗力也最差。

若不护好,脚部一旦受凉,寒邪便会沿经络“逆流而上”,影响全身阳气,导致手脚冰凉、关节酸痛,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

中医建议:温水泡脚: 每晚用40℃~45℃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水深应至脚踝以上),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

可加艾叶: 在泡脚水中加入少量艾叶,可增强“温经散寒”之效。

泡后保暖: 泡脚后务必及时擦干并穿上保暖的袜子,牢牢守住“阳气根基”。

霜降已至,冬日渐近。顺应天时,养生重在“防寒护阳”。李玉婷强调:护好头颈、腰腹、双脚这三处阳气关键通道,将为健康打下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