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300+|顺力智能:二十年造“架”,二十年求真

一个来自外国的控制模块,可以轻易卡住一家中国物流装备企业转型的咽喉。这是顺力团队在创业第八年遭遇的残酷现实。彼时,中国的社会物流总额已突破190万亿元,规模冠绝全球,却深陷“大而不强”的窘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当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达18.0%,几乎是同期美国8.5%水平的两倍以上。提质增效,成了压在整个行业胸口最沉的那块巨石。

铁皮房里的“觉醒年代”

2005年3月,东莞市长安镇一间4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东莞顺力工业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营仓储货架的销售。那时,“物流”在大多数人眼中还停留在“送货、搬货、堆货”的层面,而“智能物流”更像是大企业的实力标签。创始人杜斌回忆:“当时客户只问‘货架多少钱一吨’,没人关心系统效率。”

2010年,公司搬迁至高埗镇后,杜斌敏锐察觉到市场变化:“头部客户开始问‘你们能不能做自动化?能不能做系统集成?’”然而,首次转型配套商的尝试并不顺利,杜斌坦言:“配套商的角色很被动,核心技术并不在自己手里,集成方要求多时间紧,客户体验也不好。”

转机藏在细节里。2013年,顺力研发团队在调试堆垛机时,确认关键控制模块受制于外国供应商,一个故障需等待两周才能解决。杜斌连夜召集技术骨干确认了一项左右走向的决定:“问题迫使我们必须自主掌控命运!”

这场“自我革命”伴随着巨大风险。2014年成立智能立库事业部时,是一次破釜沉舟的战略抉择。 在货架单品利润逐渐变薄、进入者快速增长的创业阶段,公司将全部希望押注于技术自研。这一年,顺力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首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为引进高端工程师,杜斌连续三周赴深圳洽谈,最终以清晰可行的战略定位和坚决的技术定位打动对方加盟。

2016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广东顺力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这本是作为集成商来稳健发展的好时机,但管理层却做出了一个让外界看不懂的决定:投入重资成立移载机器人事业部。“当时很多人说我们疯了,做货架和集成的还能有能力做机器人。”杜斌回忆道,“我们很清楚,如果做不出自己的高价值装备,向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和装备制造商的转型就一定会在方案选型和交付环节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颇具前瞻性的。2017年,随着广东省智能物流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顺力,公司正式完成了从“单一货架制造商”到“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商和制造商”的转型。

“升维竞争,降维合作”

在顺力的战略体系中,企业逐步形成了“升维竞争,降维合作”的战略思路,贯穿在多个标杆项目与技术突破的过程中。

“升维竞争” 体现在服务维度的向上延伸。在荣获“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优秀案例奖”的丰田合成TGP示范工厂项目中,顺力不仅承担部品自动化立体仓库、成品密集存储仓库等核心模块建设,还针对汽车行业特点定制化引入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完成仓储任务智能排序,同时推动载具标准化与信息化改造,构建可循环共用模式,降低供应链的配套装备的重购成本,实现JIT精益生产管理。这种基于产品销售思维之上的解决方案式服务理念,为后续获得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专函褒奖打下重要基础。

“降维合作”则聚焦以自主技术优势整合资源、互补共赢。2018年,公司在竞标华润医药仓储项目时,因缺乏自主的仿真系统输给国际巨头。“那次失利让我们意识到,没有自主平台就永远慢人一步。”杜斌表示。

此后,顺力加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推进技术攻关,开发力学结构、规划仿真工具,将方案验证时间从12天缩短至3天。2024年,顺力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开发的四向穿梭车RCS机器人控制系统正式投产,该技术后续助力公司入库东莞市重大科技项目,主推的四向穿梭车密集存储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四大核心产品100%自主可控。两年时间,仅这一项技术就创造收益超1.5亿元。

“现在回想,机会越大,挑战也越大”杜斌感慨道。目前,“支持超100台车和1万个SKU的超大规模同步调度”,顺力的F-RCS智能调度系统已在多个头部企业项目中稳健作业。在3C行业头部企业的江门工厂智慧仓库中,这套系统帮助客户实现作业效率提升13%,储量提升60%,能耗降低30%。

“货真架实”背后的长期主义

翻开顺力智能的对外宣传手册,“货真架实,厚德载物”的理念尤为醒目。

“我们不做‘一锤子买卖’!”杜斌强调,“物流装备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设施,客户选择你,是对你未来20年、30年服务的信任。”

浙江华友钴业体系的六次复购印证了这一理念。2019年,顺力为其提供首套立体库时,派驻工程师驻场三个月,记录超3000次设备运行数据,优化出专属维保方案。2023年扩建时,华友直接跳过招标环节,将订单交给顺力。

这样的案例在顺力客户中并不罕见。截至目前,顺力已服务超1000家企业,覆盖智能制造、冷链医药、新能源、电商物流等30多个行业,其中像中粮、华润、京东、腾远钴业等内部定义的行业头部客户平均复购率高达4.2次。

“制造业客户的物流管理需求正朝着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杜斌指出,“对于物流技术装备企业,特别是物流系统集成商而言,顶层设计能力已成为获取客户深度信任、开展合作的关键竞争力。”

面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顺力正在构建基于专业壁垒和私有数据驱动的AI物流系统知识库。“物流装备行业正从市场导向型增长转向内在驱动型发展,”杜斌解释说,“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技术部分,在系统规划与设计环节,需要升维到供应链整体运作的高度。”

2023年,顺力在高埗镇拿下25亩土地,投资2.5亿元建设“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及制造基地”。尽管面临穿越行业周期的挑战,公司依然选择逆势投入。

“我们很认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这个观点”杜斌表示,“物流作为工业制造的‘血管系统’,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了以工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效率与韧性。”

二十年间,从寂寂无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顺力智能用137项专利与16项行业标准,丈量出一条东莞制造迈向“智造”的跃迁之路。而这一切的密码,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那份从始至终都未曾动摇的——“货真‘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