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莞影像志|​南国水乡的舌尖美味——道滘裹蒸粽

【引言】道滘,因河涌纵横交汇而得名,其美食也与水结缘,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出现风味独特的“道滘粽”“道滘肉丸”、“道滘米粉”、“道滘龙船饼”等美食。其中,道滘粽更是誉满省港澳地区。道滘也被评定为“中国特色食品名镇”。


8.jpg

粽子,古时称为角黍,人们最初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在端午节食用,相传是对于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东莞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粽子成了端午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此习俗在清代宣统《东莞县志·风俗》也有记录:五月朔,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祥。食角黍,为龙舟竞渡。道滘裹蒸粽俗称道滘粽,出身饮食世家的道滘人叶潮对粽子的用料、调味进行改造,别出心裁,用晚造糯米为主料,选取上等咸鸭蛋黄、湘莲、五花腩作馅,再加上五香粉、蒜蓉、沙姜、油、盐、糖等调味品配制,用粽叶包裹,再用东莞咸水草扎实。

4.jpg

东莞市非遗项目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传承人 李志平:“裹蒸粽如果按照道滘传统的制作,先拿三片粽叶放在左手,先放米,抹平放绿豆、蛋黄,放中间,裹一片猪肉。”

开山有鼻祖,后继自有人。叶潮师傅的配方经过后人改良,味道和口感更好,道滘粽名声鹊起。后来,道滘镇政府成功注册“道滘”粽商标,道滘粽以一致的用料标准、生产制作工艺和包装进行加工生产。上世纪八十年代,师承叶潮的李志平开了自己的门店,而从小跟着母亲学得包一手好粽子的卢细妹则带着道滘粽走出一条产业化的路,一天的粽子产量达到七万个。

3.jpg

道滘裹蒸粽非遗传承人、佳佳美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 卢细妹:“以前是单黄和灰粽,现在好多味道,变化好大,有馅儿的没有馅儿的,有咸的有甜的,有芝士、陈皮、咖喱,厂里现在都发展到几十个味道。”

6.jpg

如今,粽子早就不是端午节特供,味道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志平的女儿接手了父亲的店面,利用电商平台将道滘粽远销至黑龙江,而卢细妹的儿子则在今年让道滘粽搭上了直播带货的快车。

李志平的女儿 李玩章:“粽子除了是端午节传统的食品,也是一种情怀,就希望通过一些设备上、技术上的改良,让粽子走得更远。”

7.jpg

近年来,道滘镇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创建道滘食品产业科技园区、打造道滘美食街等三大举措,促进道滘粽等为代表的道滘美食传统产业升级,2019年,道滘镇有食品生产产业集群企业150多家,有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6家、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3家,食品行业工业产值达35亿元。企业品牌自有率达到75%。食品工业发展逐步进入体制创新、结构升级、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的发展新时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