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以下简称“票决制”)是东莞市人大常委会自2019年起在镇级层面“试水”的创新工作。截至十月,全市28个镇全部开展了票决制工作,实现镇级层面全覆盖。
“五个不纳入” 把好民意征集源头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始终是人大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的风向标。票决制工作蕴含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施政理念,票决出来的项目如何实施,是否真正惠及群众,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制订了‘五个不纳入’的筛选标准,指导各镇切实把好民意征集源头关。所谓“五个不纳入”,即:重大产业发展类项目不纳入;上级明确实施的项目不纳入;土地、规划等要素保障不落实的项目不纳入;投资规模或预算资金不明确的项目不纳入;建设周期跨年度的项目原则不纳入。

在此指导下,一年来,各镇通过开展票决制工作,使公共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覆盖辖区群众,各镇广大群众以人大代表为纽带,成为民生实事项目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的受益者。

据统计,各镇共票决民生实事项目361个,决出民生实事项目294个(子项目364个),差额率18.44%,总投资规模达343.97亿元。

回应群众期盼 实现四个转变
“在党委领导下,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快速立项、迅速分解、上下联动、精准推进,让民心所向的实事项目快速实施,镇里的群众纷纷点赞!”回顾这一年的开展情况,一位镇人大主席由衷感慨道。
票决制实施以来,实现了“四个转变”,重大事项由“难以界定”向“落地细化”转变;政府决策由“为民做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代表履职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人大角色由“事后监督”向“全程参与”转变。人大代表票决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已经成为东莞各镇人代会的“标配”。

打通制度链条 推进人大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作为东莞人大工作的一项新实践,各镇通过完善组织领导、制度体系、征集渠道、议题筛选、民主审议、现场票决、组合监督、结果运用、创新实践等“九个一”的工作机制,彻底打通了制度链条,把“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公众参与”的理念贯穿工作全程,迈出了我市镇级重大事项决定实体化建设的一大步。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东莞实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让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优势在基层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不仅激发了基层人大工作活力,推动了社会民生问题解决,又提高了重大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必将为东莞在服务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核一带一区”重大战略实施机遇中进一步提升法治实践内涵,为推进人大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