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丽丽
202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很多挑战,也在压力面前迸发出了新的复苏的力量。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和“十四五”,经济学家们如何看?
报复性增长即将到来?
对2021年中国经济的表现,许多国际机构、国内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因为2020年的基数较低,202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会较高,待增速回落,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8%或者再高一点。也有谨慎的专家预测,全年经济增长会在7.5%左右。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认为,“7.5%、8%,在大型经济体中,都属于高速增长”,关键要看增长质量的提高。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到8%,整个国际的金融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主要的国际货币发行量比较多,整个资产市场的价格可能还会上升,因为流动性比较充足。”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对增速也有类似看法,他认为,2021年全年增长会在8.0%左右,预计2021年经济同比增速将主要受基数影响呈现前高后低。
他具体分析了明年全年的走势。2021年第一季度,受全球疫情二次暴发影响,疫情期间的刺激政策尚未退出,且在2020年同期低基数的衬托下,有望实现10%以上的高增长。二季度随着全球第二波疫情趋于缓和,将恢复到类似于2020年7-10月的情况,同样受益于2020年的低基数,经济增速将保持在8%-10%的中高速区间。
黄剑辉表示,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下半年。他认为,“随着全球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将面临三大主要问题,一是对外如何修复与主要国家关系,以及如何处理重新向类似‘全民免疫’国家的开放问题;二是对内如何处理好疫情期间各项政策的退出问题;三是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重回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问题。”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8.9%,主要是2020年较低基数所致。“如果将2020-2021年平均起来看,两年的几何平均增速约为 5.4%,基本符合中国当前的潜在增长水平,也比较好地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2021年中国可能是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有望持续发挥着全球经济恢复‘发动机’的作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的贡献比例甚至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他说。
猪肉会便宜吗?
2019年开始的超强猪肉周期在2020年下半年逐步平息,但依旧推升全年食品价格大幅高于上年。受2019年非洲猪瘟与猪周期叠加影响,猪肉价格在2020年初创下历史新高(2月同比上涨135.2%)。但到2020年年中供给已有所恢复,猪肉价格涨幅开始回落。
未来的猪肉周期和CPI会如何走向,黄剑辉认为,2021年通胀将呈现温和偏弱走势,全年先低后高,年初或陷入短暂CPI小幅通缩局面,随后逐步回升,全年CPI预计同比增长1.0%左右。工业领域通缩程度则将有所缓解,全年PPI有望同比上升1.3%左右。
他表示,“从食品看,随着史上最强猪周期走向下半场,2019年末以来不断扩张的猪肉产能将在2021年陆续释放,猪肉价格将整体下行,整体看2021年食品价格对CPI主要以拖累作用为主。”
诸建芳认为,2021年通胀中枢将继续下台阶。“2021年猪价对通胀的影响将比2020年更大。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农业组的预测,由于供给的持续上升,生猪价格或将从当前的35元左右降至22-24元,这将成为影响通胀中枢的核心因素。”
他表示,根据测算,2021年CPI中枢将在1.1%左右内,其中在1季度的个别月份将面临一定的通缩风险。趋势层面,预计2021年2季度达到年内低点后逐步回升,最高升至年末的2.7%左右。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认为,2021年的通胀会整体温和。“当前是猪周期下行叠加经济周期上行,猪周期下行抑制CPI上涨,经济周期上行推动PPI环比正增长。从趋势看,PPI恢复好于核心CPI,印证疫后中国经济恢复工业生产好于终端需求。”
他判断,2021年伴随经济恢复,物价温和上涨,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p#分页标题#e#
不过任泽平还特别提到另外值得重视的问题。
他认为,与货币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教条不同,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却没有引发普遍的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因此,调节收入分配、精准扶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征收房产税遗产税等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后分析通胀问题,除了经济基本面和货币金融角度,必须增加结构性和收入分配视角。”
人民币是升是跌?
多位经济学家都表示,未来人民币还有继续升值的潜力和基础。
黄剑辉表示,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贸易、金融及经济的背景下,1、2月人民币汇率先升后贬,3月窄幅震荡,5月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而海外疫情严重,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人民币汇率经历多轮升值,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强。“2021年,基本面因素、利差因素和央行态度均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升值势头。”
对于升值的原因,他认为首先是基本面因素。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中国经济复苏均走在全球前列,IMF预计2020年中国GDP增长1.9%,全球领先;2021年增长8.2%,仅次于印度。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人民币汇率有升值动力。
其次是利差因素。中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货币政策逐步向正常化回归。美联储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将在更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水平。他预计2021年中美无风险利差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人民币资产相对优势显现,对资本流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第三是央行态度。他认为,2020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央行通过下调远期外汇风险准备金以及取消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释放出对人民币预期管理的信号。“但从加快形成双循环尤其是内循环格局考虑,央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会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诸建芳认为,短期人民币仍然具备温和升值的持续基础。“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到恢复的轨道,中国在2020年所展现的经济增速以及货币政策的相对差异将在2021年有明显收窄,更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或重新回归至对美元指数的走势判断当中。”
他预计,人民币在2021年仍将处于升值的通道当中,但或难有太大幅度的升值表现。“其中,从节奏来看,2021年的二季度前后,受美国潜在的新一轮财政刺激落地叠合美联储的进一步扩表等因素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可能相对更高;但伴随全球其他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基本面差异的收窄,年末则有望相对企稳。”
入股市还是入楼市?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预测:2021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5%左右,市场风险有望进一步下降,但仍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2021年入股市还是入楼市?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认为“十四五”时期不会出现像2015年那种股市危机。“因为我们已经知道2015年那一次股市危机的机制是什么,很重要的是杠杆或者是场外+杠杆,加上舆论诱导、监管错位等等,这些东西都导致了那一次危机,我们现在对这些东西已经吸收了,再加上从整个趋势来看,我不认为在‘十四五’时期会出现。”
从投资角度来看,他更看好股市,不认为现在的房地产可以作为重要投资品。“它的边际收益率已经很低,流动性也很差。”“如果还是把它作为投资品,说四环边上的房子10万/平还作为投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远远不及买股票。”他认为,从中国股市周期性规律来看,“十四五”前半段市场应该还会有相对不错的表现。
2020年房地产投资快速恢复,表现亮眼。黄剑辉认为,由于房企融资环境在“345”新规下显著收紧,迫使房企加大周转力度,加快建设与销售进度,同时,疫情早期的工程进度拖累也使得房企有更大意愿赶进度,使得投资增速能呈现回追式提升。
他表示,随着房企拿地意愿下降,市场逐步趋冷,预计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增长已经基本见顶,全年投资将同比增长6.9%左右。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短期看金融。”任泽平表示,2020年在低利率和货币宽松的推动下,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对3月以来的这一轮经济复苏周期贡献明显。“但是,随着5-6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边际收紧,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面临回落压力,但考虑到2020年拿地较多、2021年长租房发力,预计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区域分化将是未来的主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