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荣,激发城市新活力!东莞人更有归属感自豪感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一座城市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必然要关注其如何吸引人、是否凝聚人、怎样服务人。

东莞的转型发展具有人才吸引力,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带动下,大量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在东莞涌现和聚集,人口结构进一步完善。

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制造业名城,给人带来强大的城市认同感,凝聚了向心力。志愿精神蔚然成风,百万志愿者为城市构建了心灵的桥梁。

不断提升的政务数字化水平,完善了市民的衣食住行体验,数字政府改革红利真正惠及千万民众。

东莞人,正与这座阔步向前的城市共生共荣,与城市共同成长,让城市迸发出新的精彩与活力。

增强人才吸引力

立足产业共建成长之城

2017年8月,落户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当时正在海外的童欣迅速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联系,敲定了回国的事项。

作为国内这一领域内绝无仅有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被称为“国之重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聚集东莞。

2018年9月,童欣来到东莞,带领团队开启了他科研的新征程。

在东莞工作生活的两年时间里,童欣感受到了东莞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之重器”的“磁吸”效应下,越来越多像童欣一样的科学家在东莞聚集,不少科研领军人物带领团队来到东莞。

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东莞引进包括陈和生院士在内的数百人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了包括王恩哥、赵忠贤、汪卫华在内的院士多名;此外,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以及大批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陆续聚集东莞。

“东莞不管是对于科技创新,还是引进的人才,支持力度都是非常大的。也正是因为他们提供的帮助,我才可以迅速建立起一个国际化的团队。”童欣说。

近年来,东莞推出了“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包括“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计划”“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规划。

东莞已围绕人才发展过程,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形成覆盖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服务、激励的引才育才政策体系。

东莞将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素作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人才链,凝聚价值成长共识,努力打造“人才向往、产才相融、城才共融”的人才集聚新高地。

对于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而言,与高层次人才同样重要的,是为产业培养、引进更多技能人才,并为数百万产业工人提升素质。

发达的制造业和日趋完善的产业链,为很多人带来了自我提升甚至改变命运的机会。个人的努力和城市发展的机遇,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过上小康的生活。

2002年,治安员黄梅荣在巡逻时偶然看到了一则招生信息,东莞当时非常缺模具制造方面的工人,几经思考后,当年已经28岁的他决定拼一下。

“那是东莞技师学院短期培训班的招生信息,经过打听,觉得模具制造、设计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职业。”他说。

没多久,黄梅荣辞去了治安队的工作,参加了为期45天的短期培训班。没有退路的他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外,黄梅荣还额外为自己“增负”,反复不断地研读培训班上学习的知识。最终,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开始了他的模具制造生涯。

十多年间,黄梅荣在企业和高训中心不停地学习、磨练。其间,他不仅通过政策优待入户了东莞,解决了子女的读书问题,还享受着多项政策补贴。

最让他感到开心的是,他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成长,并在多项技能竞赛的比拼中崭露头角。2017年,他成为了东莞的“首席技师”,并开起了属于自己的模具制造公司。

与黄梅荣一样同为东莞“首席技师”的“95后”青年廖润彬,如今是广东吉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现任技术工程师。从高考考试失利到下定决心凭借技术脱颖而出,他凭借努力和天赋成功“逆袭”。

廖润彬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的一座小山村,2011年怀揣着梦想,希望通过技能的道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2016年,身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荣誉毕业生的廖润彬收获了来自多个城市的邀约,而最终选择了东莞。#p#分页标题#e#

“相比其他城市,我更喜欢东莞的这个工作岗位,东莞作为制造业之都,有着更好的环境得以让我的梦想生根发芽,我热爱这座城市,在这里我实现了初中毕业时的愿望,让家里踏上了小康生活之路。”廖润彬说。

记者从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该局将立足制造业基础,对接产业升级需求,聚焦人与城市共同成长,围绕政策支持、技能评价、技能效能、技工教育、技能资源、技能城市,推进“技能人才之都”升级发展。

东莞将全力塑造支撑全国先进制造之都的技能生态,持续用力把东莞打造成全国技能人才的向往之地和成长之地。

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日益完善的人才服务、尊才爱才的氛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东莞创业兴业。

人才是第一资源。他们与城市共生共荣,不仅为东莞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也激发了这座城市的新活力。

凝聚城市向心力

百万志愿者温暖一座城

如今,每到周末,东莞“让爱回家”志愿者组织创始人张世伟就带领着100多名志愿者们,穿着红马甲,到东莞的各大天桥、桥洞、公园中寻找流浪汉,帮助流浪汉寻找家人。20年间,张世伟一直在做着同一件事——帮助流浪人员找到家人,他先后帮助1000多名流浪人员与家人团聚。

在东莞塘厦镇的一处僻静的小门店,是“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的临时办公室。现在,加入他团队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达到3000多名。张世伟说:“希望在更多志愿者的努力下,帮助更多流浪人员与家人团圆。”

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市民荣哥加入了“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成了一名志愿者。用他的话说,“成功帮助第一个流浪人员回家后,做志愿这件事就停不下来了”。

“这几年感觉社会越来越温暖!”做志愿者这些年,城市升温是荣哥最大的感触。荣哥回忆,最开始成立“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城区分会”时只有3名志愿者,经过4年时间,现在城区分会已经有近300名志愿者,而这个数也仅仅是指固定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市民加入我们,一起参加志愿活动。”他说。

正如荣哥所说,志愿服务已成为东莞一道亮丽风景线:截至今年5月,东莞市共有注册志愿者超13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8000多个;累计向社会提供4227万小时服务,人均志愿服务时长约32小时。

在这个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中不乏外来人员的加入。老梁十几年前来到东莞工作,如今是一名资深志愿者。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志愿工作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刚开始是为了给小孩上学积分做志愿服务,现在分够了,小孩也上学了,我做志愿活动反而更起劲了。”不仅自己做志愿服务,他还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

东莞的志愿服务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96年东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在政府重视下,东莞的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志愿服务活跃。2014年,东莞出台《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志愿之城”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东莞“志愿之城”的战略目标。现在,东莞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多领域开花,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带动群众自发参与,带动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最终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和社会化的志愿服务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教授廉思曾说:“志愿工作是不同群体的‘通用语言’。”这句话在东莞持续近3个月的疫苗接种及核酸检测攻坚战中得到了印证。

志愿一颗心,防疫一座城。今年6月18日,东莞出现本土确诊病例,随后快速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在这场“战斗”中,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不分白昼与黑夜,无论酷暑和雨水,有的志愿者一天连续服务十几个小时,他们用真心,用行动支撑着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奉献精神。

“社区需要我们吗?什么时候可以去支援?”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团支部委员、社工曾佩兴主动请缨,彻夜工作;“外面的志愿者进不来,这个时候自己必须顶上!”身在管控区的万江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李艳平毅然加入小区志愿者队伍,采集了一夜的样本……

正如网友所说:“志愿之城建设意义深远,现在哪里都有志愿者的身影。”

不仅仅是防疫抗疫,每逢大中型社会活动、抗震救灾、文化庆典等重要时刻,必有志愿者现场服务的身影,他们结合40多个职能部门的资源、力量,从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百万志愿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筑起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温暖每一个人。

在东莞,“我志愿,我骄傲”的志愿精神已蔚然成风,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制造业名城,不仅通过志愿服务发生环境优化、生态改善的“物理作用”,还发生着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化学反应”。

提升数字服务力

千万市民共享数字化福利

“我以为要过几个月才能拿到产权证,没想到20分钟全部搞定,在手机上就办完了。”6月28日,东莞万科皇马郦宫交房现场,业主黄女士在线上成功缴纳契税、申领不动产权证,开心地展示“商品房一手办证已成功受理”的手机页面。#p#分页标题#e#

这标志着东莞“交房即发证”模式进入全面推行阶段,购房者可实现“一手收楼一手领证”。去年,东莞在广东省内率先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最快1个小时办结。近日,随着“不动产一天办”在市镇两级铺开,东莞“互联网+不动产”改革再上新台阶。

“不动产一天办”品牌的背后,是东莞在民生大事上的“数字服务力”。从购房办证、养老保险到设立公司、办理证照,普通市民的生活也走上了数字化快车道,共享美好数字生活。

近年来,随着“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深入推进,东莞大力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围绕民生实事、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发力打造引领性、标志性的城市服务品牌,让数字政府改革红利真正惠及千万民众。

家里的厕所焕然一新,坚固的大门提升安全系数,地基抬高再也不怕洪涝积水……看到家中变化,在寮步镇独自生活的叶阿姨笑开了怀。通过“民生大莞家”,年岁渐长、患有肢体三级残疾的叶阿姨完成了多年的“微心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生大莞家”是东莞又一个城市服务品牌,依托12345热线平台、莞家政务微信公众号、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以最短的途径、最快的速度,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让群众“家门口的烦恼在家门口解决”。

2020年以来,“民生大莞家”共收集办理了民生诉求超万宗,得到了群众点赞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今年5月,首届广东省市县级政务服务标杆大厅评估结果出炉,东莞榜上有三名——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大朗镇政务服务大厅被评为省级“标杆大厅”,寮步镇政务服务大厅被评为“标杆培育大厅”。

走进市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等候区宽敞明亮,记者观察到,公告栏除了通知文件、办事指南,还贴了市民手写的感谢信,有的窗口还挂了市民送的锦旗。

据悉,广东省“标杆大厅”评选包括服务舒适度、完备度、成熟度和满意度四个维度,不仅考验城市的行政效能水平,更注重群众企业的办事体验感、获得感。

“东莞跟深圳一样,都把市民服务中心建在CBD,说明这个地方对市民、企业很重视,还能成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企业代表李先生经常往返于深莞,对两座城市的办事服务能力印象深刻。

市民口碑来之不易。一直以来,办事标准不一、手续繁琐、耗时长是市民办事的痛点。而近年来,东莞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让行政效能、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成果,最终落地成为市民口中的“高效、快速、便民”。

今年以来,东莞完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全市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的部署,实现交通、住建、卫健等102项事项“异地交件、全市通办”。目前,自助终端上线超500项通办事项,政务网上线524项通办事项。

“原本想上午在东城办,下午去市民服务中心办理其他业务。预约时看到‘全市通办’的提示,在东城就办好了所有事项,不用多地跑,太好了。”市民张女士笑言尝到了“全市通办”改革的“头啖汤”,成功办妥内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所有业务。

有了“全市通办”,告别“35个镇街35套标准”。据了解,此次推行的“全市通办”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地域限制,通过“窗口前移、市镇通收、跨镇通办”,建立了企业、群众全流程无障碍“全市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全市通办”是东莞运用数字化技术丰富办事场景的一个缩影。据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介绍,目前全市深化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终端办,行政许可事项网办率100%、全程网办率97.19%;积分入学、自主创业等48项主题服务“一件事一次办”;1879项事项“免证办”,身份证、户口本、营业执照等117种证件无需再提交纸质材料;2878项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采用双向免邮寄递的方式,减少群众跑动。

据了解,被列为今年东莞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东莞市民卡也将于近日上线。“东莞市民卡涵盖线上线下功能,线上功能依托电子市民码,线下应用载体为社保卡,实现城市生活‘一码通’、居民服务‘一卡通’。”东莞市社保基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提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水平。”

小康故事

建设高品质都市圈

东莞大力优化城市发展

近日,东莞国际商务区的一宗地块在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挂牌出让,占地面积约为14.41万平方米。这宗地块最大建设高度为499米,这也意味着未来这里将刷新东莞天际线的高度,建成“东莞第一高楼”。

作为东莞中心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有关东莞国际商务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意味着东莞人对于城市品质的关注热度空前。

近年来,东莞这座中国制造业重镇以城市品质提升为牵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转型,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争创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新优势,朝着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p#分页标题#e#

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转型浪潮,让大家都对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东莞积极对标广、深、港等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适应的城市品质,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城市品质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发展重点从之前的拉开骨架、充实内容、强化产业,重新回归到城市本身。

在夏日的东莞,沿着城市中轴线东莞大道往市中心广场方向行驶,各色花木恣意绽放;在树影葱郁、湖光潋滟的松山湖,各种商业生活配套的落成让高新区有了“烟火气”,一间间小而美的咖啡店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和创客们频繁交流的城市“第三空间”;在滨海湾新区交椅湾,昔日荒芜滩涂上生长出“山海相通、城绿相融”的新城,华灯迎客来、白鹭舞浅滩让观者陶醉。

高品质都市圈的发展蓝图已然绘就,作为东莞新“六大工程”之首,城市发展优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引擎。

高品质都市圈的打造,也让东莞市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活更具魅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鸿福路自西向东走,市民服务中心南广场的六朵标志性“玉兰花”亮起炫丽灯光秀,早已成为东莞中心区的“网红打卡点”,市民服务中心内的美食广场也成为东莞人约上三五知己一同畅叙的好去处。

再往前走,驻足东莞大道与鸿福路交会的十字街头,一路流光溢彩,写字楼上灯光夜景炫目多姿,整个城市犹如铺开的一幅缤纷画卷,市民游客纷纷掏出手机拍照。

走进市民服务中心旁的地下通道,就是东莞的地铁商业街鸿福里。奶茶、炸鸡、蛋糕、卤味、酸辣粉、零食等各类美食,理发店、电子数码产品琳琅满目,作为连接地铁与周边商圈的地下空间,这里与旁边的民盈·国贸城构成了极为活跃的夜间经济圈,前来消费和活动的市民络绎不绝。

行走期间,一幅热闹缤纷的小康图景徐徐展现。

●记者 龚名扬 陈琬莹 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