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新学期伊始,学生们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学期。在校就能完成作业,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们请教,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后特色课程可供选择。新上线的“5+2”课后服务模式,让家长和孩子有了新的体验。东莞各校的课后服务开展如何?有哪些特色?学校如何统筹?让我们一起聚焦课后服务!

学校:多彩课后服务,助力学生成长
新学期,东莞各学校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包括早午餐,午休和下午课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这一部分又包括基本托管服务和特色托管服务。
从9月6日,即新学期的第二周开始,东莞多所学校也已启动特色托管服务。记者从南城阳光中心小学了解到,从去年秋季开始,学校的430服务课程已经全面启动了。本学期,学校按照有关要求对课程进行了全面优化,新学期的下午课后服务也已经启动一周了。第一学时从下午3点50分到4点30分,第二学时从4点30分到6点,南城阳光中心小学副校长戴宏帮介绍,第一学时是作业托管,主要由校内老师承担,学生在课室内写作业,第二学时则是特色托管,主要由校外第三方机构负责,也有部分课程是校内老师来上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到指定场所上课。
课程设置方面,南城阳光中心特色托管服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选择一批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例如体育类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艺术类的合唱团、舞蹈团、管弦乐团等,还有科学探究类的编程、手工等30多种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松山湖中心小学也开设了基本托管服务和素质拓展服务。基本托管服务主要是学生自习、做作业、自主阅读、教师答疑等基本看管服务,每天提供至少1学时。同时,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以阅读指导为主的“快乐阅读”,自主运动为主的“阳光体育”的基本托管服务。
此外,学校还将素质拓展服务分为社团类和普及类两种。社团类以音乐、美术、科技、体育、语言等社团活动为主,通过“自主报名—教师审核—双向选择”的原则开展,每周一和周四各开展一课时,除个别特殊社团外,人数上限每班25人。
普及类则结合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根据学校的师资、场地等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类别的以运动、艺术、科技、学科拓展等为主,普及性质的特色课堂托管,如满足开班条件,则每周三开展一课时。
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会更加重视素质教育
新学期的校内课后服务,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也全面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以南城阳光中心小学下午课后服务为例,戴宏帮告诉记者,学校参加下午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目前在2100多人次,占学生总人数的70%以上。他表示,家长们普遍对于体育类、艺术类的课后课程感兴趣。报名人数远超招生人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广大家长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视。
而在长安中心小学,下午课后托管服务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该校共有1054名学生报名参加,占全校学生的62%。
南城一小学家长蔡女士认为,新学期的课后服务是一件值得令人高兴的事,她认为,学校的课后特色托管有三大优势,第一是解决了双职工家长孩子4点半放学后无人接的尴尬;第二是课程开设相对比较丰富,可供选择多;第三是价格比外面培训机构低很多,而且负责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也是经学校和家长们考察通过的,品质有保障。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除了下午课后服务外,东莞多个学校还根据学校条件和家长需要,开设了早餐、午餐、午休服务,也同样受到家长的欢迎。孩子在东城某民办学校上五年级的梁先生告诉记者,他家孩子参加了学校的午托、午休以及下午的课后服务,“午托和午休确实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以前孩子都是在校外的午托机构午休和午餐,现在在学校,我们自然更放心了。”另外,他也认为,学校的特色托管课程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兴趣的延续。“我们家孩子对于编程、机器人这方面很感兴趣,暑假里报名参加了一个机器人编程的课程,这次学校公布的特色托管服务里也有相关的课程,孩子看到后很开心,抢着让我帮他报名”。
#p#分页标题#e#业内人士:建立具备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矩阵
尽管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展了课后服务,大部分家长也信任和选择校内课后服务,但服务如何匹配家长需求,学校如何将课后服务与办学特色相结合?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家长解忧呢?
中国未来研究会人才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莞市教育培训界资深人士许旭认为,课后服务要落到实处要求学校统筹,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领导重视,强化流程管理,加强检查总结,积极开展各类经验交流学习活动,建立完善的档案制度。同时,还可以实施全员培训,营造良好氛围,从校外到校内,梳理关键节点,全面规划;从课前、课中、课后,在教与学的完整周期作出科学的调整;从教风、学风、校风,全方位提出新的要求,建立作业监督机制,教师教学规程、质量评价标准等制度。
具体的做法有,建立具备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矩阵。在教师资源上,采用内挖潜力,请进来的方法,可以利用现有的在校教师的专长、家长的特殊技能、社会贤达、周边高校教师、著名体育队伍等教育资源,组建课后服务的教师团队,覆盖到所有学生可能涉及到的领域。
在场地资源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进社区,走进实践基地,展览馆,让学生去充分了解和拓展视野。
在课型开设上,可以发展课后作业辅导班各类艺体类活动,学习没跟上的上作业辅导,低年级和学习能力强的提供各类素质活动“菜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例如课外阅读、创客教育、劳动技能、志愿活动、中华传统文化、软硬笔书法、简笔画、足球、篮球、武术、民乐、合唱、机器人、科普、思维与口才、魔方、课本剧、啦啦操、中国舞、茶道等,做到“人人有课上,课课有人上”。
在组织形式上,加强社团创建,随着各类活动开设,自然形成了很多以兴趣爱好分类的跨班级、跨年级的共同爱好者,这些爱好者组织起来,构建不同的社团,社团便于组织活动,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对课后服务不反感,让学生可以全方面发展,学生也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