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松山湖建园20周年|20亿元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松山湖产业政策体系出炉

松山湖将在5年时间里,投入20亿元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12月6日,记者从松山湖“改革、创新、再出发”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获悉上述消息。

▲松山湖航拍图

重点突出扶持“1+3+3”产业发展

发布会现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炉。根据《意见》,从2021年起5年投入20亿元,着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演绎,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成为松山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系列产业政策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层级向高端迈进,为松山湖构建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其中重点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七大产业集群。

“松山湖产业政策体系包括1个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实施意见,以及落实总体实施意见的10个具体实施办法。其中,总体实施意见今天正式发布,10个具体实施办法正在进行修改完善。”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黄镜铨重点对松山湖产业政策体系进行说明。

重点突出扶持“1+3+3”产业发展。在财政资金、用地用房、政务服务等方面,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个支柱产业,生物、新材料、机器人与智能装备3个重点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文化3个新兴产业。

同时,松山湖将积极扶持新概念材料、量子通信、类脑智能、未来通讯(6G)等高精尖前沿未来产业领域项目发展。

▲拓斯达智能制造系统

突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扶持

突出财政扶持与经营业绩挂钩。对提前将产能转移至松山湖的项目、新引进获得相关资格企业及其他企业,根据企业上年度缴纳工商税收入库额给予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产值(或营业收入)规模以及近两年复合增长率,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营贡献奖励。对产值(或营业收入)首次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根据产业类别分层次给予奖励。

系列产业政策还突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扶持。根据不同产业领域企业的差异化政策诉求特点,将产业支持政策划分为共性政策和个性政策,包括招商引智、产业培育、楼宇经济3个共性政策,以及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7个具体产业发展的个性政策。

此外,突出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系统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撑政策体系,从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空间拓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对招商合作单位、楼宇运营主体、社会组织机构等社会力量给予政策支持;突出功能区协同发展扶持,对入驻松山湖特色楼宇的企业在松山湖功能区租赁自用生产厂房的,按照租赁松山湖楼宇每平方米综合贡献给予租金补贴。

▲中国散裂中子源

延伸阅读:

松山湖产业家底

“真金白银”扶持政策的背后,是松山湖多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的迅猛发展。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2021年1-10月,松山湖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企业85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71.37亿元,包括优利德科技、高标电子、正业科技、大族粤铭、天机工业智能、李群自动化、东博自动化等知名企业。

目前,松山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通讯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更是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以信息通讯技术产业为核心,从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到应用服务的全链条产业链,涌现出华为终端、华为机器、华贝电子、生益科技、天弘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长盈精密、蓝思科技、新能源、新能安等龙头企业。

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方面,2021年1-10月,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制造工业企业47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54亿元,同比增长38.2%,增幅迅猛,呈现勃勃生机。

在产业特点上来看,松山湖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主要是以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应用为主的装备制造企业,涉及智能制造装备、服务业机器人、机器人本体制造,以及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了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并拥有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两大机器人学院,为机器人行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

生物产业同样取得快速进展。2021年1-10月,松山湖拥有规模以上生物产业工业企业2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亿元,同比增长44.5%,包括菲鹏生物、东阳光药业、红珊瑚药业、三生制药、博迈医疗、现代牙科、普门科技等等多个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均集中在松山湖。

松山湖生物产业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产业,聚集了东莞市80%的生物产业企业,建设了8个生物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产业生态日趋成熟,形成了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个产业链的聚集和共同发展。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2021年1-10月,松山湖拥有新材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49亿元,同比增长36.8%。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先天优势,以及松山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需求,松山湖新材料产业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生物医药、建筑建材、化学化工、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具备基础条件雄厚、应用场景广泛、应用市场巨大等特点。

未来,在科技创新集聚、高端人才引进、产业政策加码、基金精准发力的多维度赋能下,松山湖将逐步完善多元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园区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