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党代会·镇街书记访谈|清溪镇:着力打造“产业、生态、文化”大镇,让最美小镇变更“美”

核心提示:

“过去五年,清溪镇高质量发展更有动力、城市建设更有活力、民生保障更有能力。”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来临之际,清溪镇委书记叶锦锐接受东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他用三个“更有力”总结了过去五年,清溪镇凝心聚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厚重提气的“清溪答卷”。

回首波澜壮阔的黄金五年,清溪全镇GDP从200亿迈进300亿元,农村集体总资产连续突破了40亿、50亿、60亿元大关;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建成了24条内畅道路、5条外联道路,打通了8条“断头路”,交通与城市品质得到跃升;实现了新冠疫情零确诊、医务人员零感染;大力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公办学位增加了4100多个……

迈步新征程,乘势再出发。今后五年,清溪镇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文明等“六大工程”,着力打造产业大镇、生态大镇、文化大镇,全力建设美丽清溪、平安清溪、幸福清溪,让中国最美小镇变得更美、更可爱。

▲清溪镇委书记叶锦锐

新答卷:

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力”

东莞日报:请您围绕“新答卷”,用几个“关键字”盘点一下近年来清溪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叶锦锐:过去五年,清溪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在新征程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主要体现在三个“更有力”上:

高质量发展“更有动力”。全镇GDP从200亿元迈进300亿元俱乐部,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3.2%,全年GDP可达35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89家增长至640家。农村集体总资产连续突破了40亿、50亿、60亿元大关。培育上市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全社会R&D投入全市镇街排名第1,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城市建设“更有活力”。在水污染治理方面,补齐了几十年历史欠账,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在交通建设方面,建成了24条内畅道路、5条外联道路,打通了8条“断头路”,城市品质方面完成52个精致街头小景和6个口袋公园改造工程,交通与城市品质得到跃升。

民生保障“更有能力”。实现了新冠疫情零确诊、医务人员零感染;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1%;大力推动教育扩容提质,公办学位增加了4100多个;完成“1个中心17个站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新思路:

着力打造“产业、生态、文化”大镇

东莞日报:围绕“新起点”,对标东莞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湾区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等目标,清溪接下来有哪些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叶锦锐:清溪将对标对表,自我加压,到2025年,全镇GDP达到450亿元并努力向500亿元冲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具体来说,清溪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文明等“六大工程”,着力打造产业大镇、生态大镇、文化大镇,全力建设美丽清溪、平安清溪、幸福清溪,让这个中国最美小镇变得更美、更可爱。

其中,立足产业、生态、文化三个方面,清溪着力打造产业大镇、生态大镇、文化大镇。

建设产业大镇。坚持制造业立镇不动摇,精准把握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领域的新风口,致力打造600亿元以上光电通讯产业集群、300亿元以上产值的全国婴幼童玩具产业名镇;实施一批“产城融合发展区”城市更新项目,重点引进培育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

建设生态大镇。立足湾区视野、对标深圳标准,全面优化城市格局功能,计划投入20多亿元建设20多条“外联内畅”道路等,进一步融入区域交通一体化格局;全域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在统筹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同时,加强新型农业公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大力实施“万里碧道”以及“缤纷鹿城、五彩清溪”等工程。

建设文化大镇。丰富文化特色,进一步盘活客家古碉楼、老祠堂、旧村庄等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清溪麒麟制作、客家酿酒等非遗文化,大力发展麒麟舞与客家新民歌“一歌一舞”等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品牌,精心推进张松鹤故居、张松鹤美术馆的保护和建设,高标准建成清溪博物图书馆,积极创建“广东省诗词之乡”。

新作为:

出硬招强化高质量发展“四大支撑”

东莞日报:围绕“新作为”,立足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在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等方面有哪些发力点、硬举措。

叶锦锐:接下来,清溪将从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拓空间、强外贸等方面发力,推出一批硬招实招,进一步强化打造新动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支撑”。

一是做好创新驱动支撑。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规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占比达四成以上。深化优质企业IPO辅导机制,未来五年再培育上市企业3家以上。

二是做优平台项目支撑。加快青湖湾、力合双清等4大产业平台建设;突出抓好招商选资、增资扩产、重大项目落地等工作,力争未来五年规上企业从600多家增长至1000家以上。

三是做实空间拓展支撑。力争未来五年内盘活用于承载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不少于500亩,整理连片150亩以上“工改工”、产城融合项目工业用地不少于2000亩,通过镇村工业园改造腾挪产业空间至少1000亩。

四是做强外资外贸支撑。进一步发挥港台协会、光电协会、婴幼童协会的功能作用,引导企业多渠道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不断增创外资外贸新优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