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须知

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注意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考点网报须知”公布,受理范围、报考点设置、报考要求、报名时间、报考注意事项.....答案都有了,赶紧了解准备报名吧!

微信图片_20220924081631.png

一、受理范围和报考要求

(一)受理范围。

东莞市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设立2个报考点,即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代码4402)和东莞理工学院报考点(代码4439)。拟在东莞市报考的考生在选择报考点时须严格遵守报考点受理范围。拟报考东莞理工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医科大学,考生须选择东莞理工学院报考点。报考其他院校且符合报考要求的,可选择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考点。

(二)报考要求。

1.拟在本报考点报考的考生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

(1)东莞市户籍或就读于东莞市普通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工作或户口所在地是东莞市的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考生;

(3)报考广东省内招生单位的在莞实习应届本科毕业生。

2.由于考位有限,本报考点优先接受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之一的考生报考,请不符合本报名点报名条件的考生选择其它高校或地市报考点报考。

3.本报考点不接受报考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的考生报名;不接受需考设计绘图(6小时)专业的考生报名;不接受单独考试的考生报名。

4.在不违背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参加全国统考、法律硕士联考、管理类联考的考生均可在本报考点进行报名。

二、网上报名、缴费和确认时间

1.网上报名: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2年9月24日—27日每天9:00—22:00;网上报名时间为2022年10月5日—25日每天9:00—22:00。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广东省、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2.网上缴费:考生成功提交网报信息后,应在报名截止(2022年10月25日22:00)前,通过研招网“网上支付”方式缴纳报考费,逾期一律不再接受补缴费。

3.网上确认本报考点网上确认时间为2022年11月1日—11月5日中午12时。确认期间本报考点在东莞市开放大学(地址:莞城街道运河东一路157号)设现场临时办公点,不能正常上传材料及网上报名审核未通过的考生须在网上确认期间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到现场办公点进行现场审核,请考生在网上确认期间密切留意网站相关信息,因考生没有及时补充材料,造成不能参加初试的,责任由考生自负。如需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考生可乘搭11路,12路,24路,32路,33路,36路,48路,50路,626路,7路,873路,L5A,X16路,X18路到东莞开放大学(公交站)。

需到现场办理有关事项的考生须严格遵守我市疫情防控最新要求,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全程佩戴口罩。考生需出示身份证原件、“粤康码”绿码和48小时核酸阴性检查证明,要配合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等操作后方可进入校园。如有其它防疫要求另行通知。

考生网上确认提交材料要求详见《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考点网上确认上传材料要求》。

三、特别提醒

1.考生应认真查阅教育部《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及所报考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进行报名。

2.考生填报信息要真实、准确。考生在提交报考信息后,研招网自动生成报考信息,所填报的“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等关键信息不能更改。错填关键信息的须在网上报名截止时间(2022年10月25日22:00)前,取消报名后重新报名,并重新缴纳报考费(已缴费用网报结束后系统自动退还),逾期不再修改。

3.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4.因填报志愿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或因考生个人原因错选报考点或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按报考点要求上传有关资料的,造成不能进行网上确认而影响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准考证打印

考生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参加初试。

五、初试安排

1.初试时间:2022年12月24日—25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2.初试地点:待定(根据报考人数确定考点),并在考前一周对外公布。考生可在考前一周自行登录东莞教育网(http://edu.dg.gov.cn/)查询考试的考点、考场及座位。考生如有疑问,可在办公时间内拨打东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电话0769-23126083咨询。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东莞市招生

办公室报考点网上确认上传材料要求

所有在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代码4402)报考的考生,网上确认上传的照片及材料必须符合要求,对考生提供的不清晰、无法准确辨识的照片,考生须按要求重新提交或到现场进行审核,如考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按报考点要求上传有关资料的,造成不能进行网上确认而影响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一、所有报名考生须上传的证件照片

1.本人近三个月内正面、免冠、无妆、彩色电子证件照(白色或浅蓝色背景,用于准考证照片),宽高比例3:4;坐姿端正,双眼自然睁开并平视,耳朵对称,左右肩膀平衡,头部和肩部要端正且不能过大或过小,需占整个照片的比例为2/3。JPG格式,照片大小5M以内。

微信图片_20220924082047.jpg

2.本人手持身份证照(拍摄时,手持本人身份证,将持证的手臂和上半身整个拍进照片,头部和肩部要端正,头发不得遮挡脸部或造成阴影,要露出五官;确保身份证上的所有信息清晰可见、完整(没有被遮挡或者被手指捏住))。

微信图片_20220924082104.png

3.本人身份证原件正反面照(分正、反面两张上传,请确保身份证边框完整,字迹清晰可见,亮度均匀)。

微信图片_20220924082116.png

微信图片_20220924082130.png

特别提醒:证件照片要按照上述要求上传,请不要化妆,不得佩戴眼镜、隐形眼镜、美瞳拍照;照明光线均匀,脸部不能发光,无高光、光斑,无阴影、红眼等;头发不得遮挡脸部或造成阴影,要露出五官,并能如实地反映本人近期相貌,严禁对照片进行修图,不得拿照片翻拍,不得上传复印件,对证件照审核未通过的考生,须按要求到现场进行审核。

二、东莞市户籍的不同类型报名

考生须上传的辅助材料

1.应届普通高校本科和非全日制成人高校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须上传:“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微信图片_20220924082211.jpg

2.未取得毕业证(须在2023年9月1日前取得)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考生。此类考生须上传: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出具的准考证及成绩单。

3.往届毕业生。此类考生须上传:毕业证书。

微信图片_20220924082305.jpg

4.具备国家承认的国外学历考生。此类考生须上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三、非东莞市户籍的不同类型报名

考生须上传的辅助材料

1.就读于东莞市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须上传:(1)高校学生证(含姓名及院校信息的内页);(2)“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2.应届非全日制成人高校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须上传:(1)“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2)2022年有缴费纪录的东莞市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或者现居住地址为东莞市的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居住证。

微信图片_20220924082349.png

3.未取得毕业证(须在2023年9月1日前取得)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考生。此类考生须上传:(1)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出具的准考证及成绩单;(2)2022年有缴费纪录的东莞市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或者现居住地址为东莞市的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居住证。

4.往届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须上传:(1)毕业证书;(2)2022年有缴费纪录的东莞市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或者现居住地址为东莞市的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居住证。

5.具备国家承认的国外学历考生。此类考生须上传:(1)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2)2022年有缴费纪录的东莞市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或者现居住地址为东莞市的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居住证。

6.报考广东省内招生单位的在莞实习应届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须上传:(1)高校学生证(含姓名及院校信息的内页);(2)“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3)在莞单位实习证明。

四、特殊类型考生须上传的辅助材料

1.现有军人考生。此类考生须上传:军人身份证件(含信息的内页)。

2.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此类考生须上传:《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第一项为所有考生必须共同上传的内容,二、三、四项为相应类型考生对应上传的内容,不是相应类型则无需上传。考生提交材料须为原件的扫描件或照片,确保真实、有效。如提供虚假材料,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