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南城试点校内场所开放:开放不易,值得鼓励

今年2月,南城统计分析各中小学校内资源基本情况,指导各校先后制定“一校一案”,试点开放南城第一初级中学、南城阳光第四小学、南城阳光实验中学、南城阳光中心小学、南城阳光第九小学、南城阳光第十小学等校内场所,进一步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

学校公共场地开放,让东莞更多的文体场地“触手可及”,让市民休闲时有地可去。学校公共场地开放前,附近的居民要满足阅读、停车、运动的需求,就要去到更远的场所或是支付停车费、借阅费、场地费等费用。阅览室的开放,公众借阅图书又有多一个好去处;停车位的开放,则帮助缓解附近的停车困难问题;运动场所的开放,则为居民休闲健身提供的更多的场地。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赞赏,“资源共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非常好的行动”“点赞,希望其他地方能尽快跟上”“孩子放假期间也可以使用学校的设施了”。到场体验了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市民欣喜地表示:“现在有免费的场地,带着球和身份证就能直接来踢足球真的很方便!”学校开放收获市民的好评,背后是政府进一步盘活现有场地资源的尝试,也是针对“要求公共场地对外开放”的呼声的回应。

截至2019年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东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全国前列,但全市约3/4的体育设施建设在学校内(2019年8月8日金羊网)。体育设施建设结构性不平衡、对公众开放度低,是相关政府部门和市民都期盼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学校体育场地作为国有资产,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义务服务社会,实现共建共享。早在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7〕1号)就从开放范围、开放办法、保障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对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作出了明确的指导。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提出:持续推进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新建、扩建、改建学校项目,充分考虑体育场地设施与校舍相对隔离,便于开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近些年,民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参与体育锻炼、休闲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对学校等公共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尽管学校开放场地相关的政策指导和保障已较充足,但开放学校并非“闸门一开”般轻易,涉及的安全和管理问题让许多地区的学校一直持观望态度。在国内疫情防控政策有所优化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仍未对校外人员“打开心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也是在最近才谨慎地进行“有序开放”。

正如近日央视网在《大学校门,该打开了》一文中提到:“管理方便”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大学应该适应开放带来的种种难度,在开放中倒逼精细管理能力的提升。

若要对外开放校园,就要求学校提高安保能力,保障学生的安全;外来人员入校进行体育锻炼,可能发生的意外受伤需要做好责任归属;场馆适用人群和频次增多,相应的维护次数和成本就随之增加……学校开放之后,场地能否维护如初、学校能否提供良好的服务、公众能否做到对教学场所的尊重和爱护,这些都是影响学校开放程度的因素。在学校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问题上,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割裂,需要各方的协调和双向的“奔赴”。

学校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够有效满足公众体育运动的需求,也是学校打破围墙、展现校园精神面貌的途径,对于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学校的正常运营和对外的开放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而这,除了要求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在人力物力方面落实到位,也需要公众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