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反诈 打造“无诈校园”⑩ | 追星也可能遭遇网络诈骗,这些套路要留意!

同学们,欢乐的暑假已开启。大家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要做好各类安全防范。其中,校园诈骗防范是暑期安全的“重要一课”,诈骗罪犯及其团伙往往针对学生及家长群体通过电话、网络社交App、短信等方式套取钱财、危害人身安全且侵犯个人隐私进行犯罪活动。为增强师生家长对各类电信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识别力和敏感度,全力打造“无诈校园”,东莞日报开设《全民反诈打造“无诈校园”》栏目,整理发布常见的校园诈骗手段以及防范“秘笈”,助力广大师生、家长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暑假。

/案例/

近日,住在塘厦的14岁学生李同学(化名)在家中用平板电脑刷短视频。无意中,李同学刷到了一段某女明星的视频,上面还留有明星本人QQ号……

李同学尝试添加了视频中的QQ号码,对方通过好友申请后,李同学等来的不是明星的亲密接触,而是一段“委托声明”:粉丝你好,我是XXX委托律师刘某。鉴于XXX的QQ遭人恶意泄露,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主犯已抓到,判了三年,还有一些从犯没有(抓到)到现在。请速联系律师洗脱自己的嫌疑。以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如不联系律师配合,XXX工作室将提交你的个人信息至你们当地警察局,由警察联系你爸妈和老师处理,严重者将负法律责任。

14岁的李同学被唬住,加了“律师”QQ。

添加了“律师”的QQ后,对方称李同学泄露了明星QQ号,有犯罪嫌疑,要配合调查,而调查的方式就是查看李同学的银行卡是否有来历不明的转账记录。

李同学并没有银行卡,对方就让李同学拿来妈妈的手机协助调查。李同学按照“律师”的要求,把妈妈的银行卡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验证码都发给了对方。

当李同学看到妈妈手机里发来的三条扣款信息时,才发现自己是被骗了,于是和家长报警,共计损失20812元。

/反诈小课堂/

未成年人辨别能力较低,心智不成熟,遇到一些吓唬的话语或字眼时,很容易感到害怕,并在诈骗分子的“远程操控”下,一步步把父母的钱转走。

广大家长要提高警惕,不能将支付密码等信息随意告知孩子,告诫他们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轻信免费、福利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防诈骗口诀/

网络搭讪要警惕,密码账号管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