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新增智能医学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东莞城市学院新增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广州新华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
日前,广东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开始。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高考招生,在莞高校学科专业有了新变化:新增本科专业共13个,工学专业占比达21%;新增的非工科专业的专业名称中,“科技”“数字”“科学”等与新兴技术密切相关的字眼频现。同时,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上线”广东首批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剑指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这些变化都与东莞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分不开关系。一方面,东莞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高新产业密集度高,需要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的实体经济人才和新兴产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深入,不少新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转化都对传统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服务城市发展,高等教育当何为?在莞高校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优化专业类型结构,推动学科和产业变革、促进新经济发展、培养时代新人,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东莞理工学院
“高校+企业”,创新协同育人才
2022年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工学背景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一直居于各学科首位,目前在总量中的占比已超过一半。不难看出,规模庞大的工学人才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东莞理工学院深谙这一道理。近5年来,该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智能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机器人工程等11个工科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和新增新兴工科专业(方向)37个,直接面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新工科专业比例达到70%。
“我们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办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致力于采用多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方式,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创业领军人才。”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教师谢仲业介绍,2023年学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目的就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急需,培养以机器人工程能力核心、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新一代技术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022年7月以来,该校发布《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奋楫计划”,面向2019级本科生和2020级研究生遴选1300余名学生,开设27个卓越工程师班。聚焦解决复杂工程(社会)问题核心素养能力,深度践行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
经过一年的实践,“奋楫计划”形成了开设产教融合课程并授课、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依托优质平台进行培养、双师队伍进行授课等联合培养模式。
“现在市场上对于控制执行工业软件类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还是十分旺盛,软件研发类人才需求仍有明显缺口。在产教联合培养行动上,学校落实了一系列措施,用于保障联合培养效果,莞工2023届毕业生中,选择入职盘古公司的毕业生就有21人,我们认为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在东莞理工学院举行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工作推进会上,该校协同育人合作企业、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黄波表示。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王牌+王牌”,交叉融合再出新
“你有新工科,我有新医科,‘新工科+新医科’会等于什么呢?”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交互、加速演进,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需要跨学科、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域的分工与合作。
在莞高校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积极寻求突破专业壁垒。今年5月31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正式“联姻”共建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并“上线”了广东首批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这3个项目自今年起通过普通高考独立代码的方式招生,每个专业招收60人,共180人。两校共同建设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双方互派教师授课;通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互认学分。
“我们用最好的资源,就是要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医工交叉医工融合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说,期待两校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真正的医工融合的交叉意识和前沿技术攻关,构建新医科、新工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的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培养的3个项目、5个专业,都是两校的“王牌专业”。以药学专业为例,广东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和一流专业,是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学科2021年晋升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为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与药学对应的东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同时还是材料与化工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广东省博士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学科,拥有省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实力不俗。
“我们推进医工融合,是要把医工交叉做深、做实。”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志嵘解释,医工融合与医工交叉有所不同,是切实地把机构、平台、师资、学科、专业、课程全链条融合,有实体、有载体、有团队、有项目、有专业,医工融合的方向是清晰的、落地是实在的、合作是有支撑的。

▲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
学校与城市,携手共融发展
走在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路上,在莞高校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持续优化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不断加强新学科新专业的建设,服务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业设置上,紧紧围绕城市需求。“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正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优先选择。在此背景下,我们布局新建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这对于推进我校生命健康相关学科以及医工融合的高速发展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东莞理工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智能医学工程学科骨干教师王笛表示。
在学校发展上,与城市紧密合作,在科研平台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比如,东莞理工学院坚持扎根地方、贴近产业,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服务支撑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前,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22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又如,广州新华学院紧跟“新工科”建设需要,于2021年成立智能工程系,先后开设智能制造专业、人工智能专业,面向智能制造新兴工程领域,以数字化制造为核心、智能化为方向,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科研项目+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在工程实践中具备发现、分析、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还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三个方向上成立了粤嵌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健管-星创视光产业学院、智能财务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