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一声我等了四年!”这个六一,在亲子游戏时,听着小年(化名)那一声声呼唤时,张女士感慨万千。小年是一名孤独症谱系儿童,在麻涌镇中心幼儿园随班就读。入园一年后,张女士盼到那句世上最温暖最动听的声音。这是东莞学前融合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小年一样,东莞共有137名特殊儿童在33个镇街(园区)融合教育推广园就近入园随班就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在“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应更加公平、更加精细、更加包容,我们要像呵护花儿一样,尊重和激发每一个特殊孩童的潜能。”进入“双万”城市新起点,东莞大力推动特殊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向前延伸”融合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街)全覆盖,让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荣共生的故事更加生动多彩。
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有了更多与同伴相处学习的时光。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蓝图,老师发现需求助力成长。记者 李梦颖/图
A
入园:
从孤僻独处到打开心扉
“心里暖融融的”
“莫老师快来看,我的小学校园完工了,这是教学楼,那是操场,还有饭堂……”
5月27日上午,沙田镇第二幼儿园活动室内,晨晨(化名)正和小伙伴们密切合作,用乐高积木搭建“梦想中的小学”。只见一块块积木在他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短短一小时不到,一座美丽精巧的校园就“诞生”了。
“他总给我带来惊喜!”看着晨晨的喜人变化,莫小芬老师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也让她回想起晨晨刚入园时的情景:第一次进入班级,就给人一种孤僻冷傲的感觉,喜欢独来独往,从不与人交流,上课突然大叫或者毫无征兆地跑出教室,甚至故意破坏班级物品、攻击他人,因为害怕,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玩。“班里其他孩子总是投去好奇的眼光,有小孩问他怎么了。”莫小芬说。
莫小芬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开展趣味活动,其他孩子在积极探究时,晨晨总是愣神、发呆,抑或是低头看绘本,不时地用无处安放的小手挠头,突然跑出去,老师们赶紧一起找。最后,发现他一个人躲在滑滑梯里面,静静地坐在那里。为了避免吓着他,莫小芬慢慢地靠近他,告诉他小伙伴们都非常想和他一起游戏,终于把他带回教室。
面对这个特殊的孩子,莫小芬提醒自己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点精力、多花一点心思。每天,无论课内课外,莫小芬就像是晨晨的“影子”一样,观察并规范他每一个细小的问题行为,安抚随时可能爆发的情绪,耐心引导他逐步融入这个看似“格格不入”的学习生活。
直到一天放学时,晨晨突然找到莫小芬主动说:“莫老师,再见!”那一刻,莫小芬的心里暖融融的。
“完全没想到,晨晨能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最兴奋的,莫过于妈妈郑女士。原来,两岁时晨晨还很少讲话,也很少哭闹。起初,只是觉得孩子内向,直到一年后,晨晨被权威机构确诊为孤独症,“天塌了!”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伴有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情绪及行为异常等表现。因为孤独症儿童受困在自己的心智里,独自闪烁,常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于是,郑女士赶紧带着晨晨进行干预,两个月后,效果特别明显。来不及高兴,郑女士又陷入矛盾与焦虑中:“这种情况能否上幼儿园?人家愿不愿意接收?其他孩子能接受他吗?”
令郑女士没想到的是,她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2021年,东莞启动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每个镇街(园区)试点一所融合教育推广幼儿园。作为东莞首批融合教育推广幼儿园,沙田镇第二幼儿园当年9月就招收3名特殊儿童,晨晨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近三年努力,2023年,东莞建成全市各镇街(园区)包含至少一所融合教育推广幼儿园的服务保障体系,顺利帮助137名特殊儿童在全市34个融合教育推广园就近入园,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街)全覆盖城市,形成了保障特殊儿童公平接受学前教育权利的“东莞模式”。
B
融合:
量身制定教育方案
4年终于等来一声“妈妈”
“‘妈妈’,这一句我等了四年!”第一次听到这个悦耳的称呼时,小年的妈妈张女士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简直比中彩票还开心!”
小年是麻涌镇中心幼儿园的一名特殊儿童,到了两三岁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几乎不与家人说话,会模仿电视上的声音,入园前确诊为“孤独症”。
“他把内心关闭起来,不愿与周围沟通,常常跑去操场上玩,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为了把小年引到课堂,班主任王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以洞悉他真正的需求。她发现,小年喜欢玩水,尤其下雨天玩得更是兴奋。于是,在教室里规划了一处嬉水区,还购买了一些射水玩具,小年玩得不亦乐乎,“其他孩子也被吸引过来,小年就有了玩伴,开始打开心扉,学会倾听和跟随。”
还有一次,小年在排队时拉拽同学的衣服,直至把对方拽倒在地。于是,王少就开展了一场趣味拔河比赛,既满足了小年的个人需要,也加强了孩子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而为了提高小年的表达能力,王少专门制定了符合他需求的绘本阅读课程,以“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方式,增加想象力的对话,创造交流表达的机会,让小年对语言和想象更加感兴趣。终于,在小年入园一年后,张女士盼到那句世上最温暖最动听的声音。
“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才会变得更优秀。”小年的成长经历,让王少感受深刻。
为了让特殊儿童能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和环境,融合园老师们“创意招式”层出不穷,“十八般武艺”轮番上演,根据孩子的需要和特点,量身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每个学期开学前,莫小芬都会根据晨晨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做到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有效,“只有给予他个性化的帮助,才能更好地帮助真正融入集体、融入教育。”
除了每天互动外,莫小芬更注重晨晨的“社交活动”,每天组织“星星陪护小天使”轮流带他参与喜欢的活动,比如丢手绢、斗鸡等游戏。过程中,普通儿童还会给晨晨鼓掌:“晨晨真听话”“晨晨好厉害”“我来和你一起玩吧”。有晨晨在的地方,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
平日里,莫小芬一走进班级,晨晨都会像看见好朋友一样,第一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拥抱。他想做游戏时,也是“一呼百应”。“从一个人玩到可以享受群体游戏,甚至看不出他与普通孩子的差别。”莫小芬说。
“哪怕只有一个特殊孩子,我们也要研究如何把他教好。”如今,东莞学前融合教育掀起了教研热,每一个特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研究,比如,寮步香市幼儿园开展感统训练在辅助康复实践,凤岗镇中心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相关课题研究,樟木头中心幼儿园开设彩泥、橡皮泥、绘画等课程,滘联幼儿园专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一人一档”的教学跟踪记录等,这些成功的经验被分享推广到全市,引领带动了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C
升学:融合过后
特殊儿童家庭更有信心
东莞的学前融合教育,不仅让特殊儿童快乐健康成长,也让他们在面对未来时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能更迅速地步入小学开启学习新篇章,在促进特殊儿童的融入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可不可以去你家玩?”
“我叫我妈妈邀请你!”
这是六一儿童节前,东莞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陈惠英在樟木头某小学调研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时看到的温馨场景,随即用手机记录了下来。
伊伊(化名)是一个患有“情绪行为阻碍”的孩子,正在读一年级,最擅长画画和“彩塑”,同学们抢着和她一起玩,享受着童年的美好时光。很难想象,几年前刚入读樟木头中心幼儿园时,竟是一个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破坏欲望极强的“小顽童”。受益于融合园制定的个性化课程,伊伊越来越懂得控制住情绪,还发掘出在艺术方面的特质。现在伊伊已顺利上了普通小学。
陈惠英表示,推广学前融合教育不是把这些孩子“打上标签”放在“融合班”,而是希望锻炼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实现自然而然的入园、读小学、升初中,甚至上高中、考大学,破解特殊儿童上学难问题,满足特殊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上个月,沙田镇第二幼儿园组织大班幼儿前往沙田镇第二小学开展衔接活动,晨晨开心坏了,熟悉小学校园的一切,与小学生安安静静的同上一节课,还踊跃举手发言。于是,回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建设“梦想中的小学”。“这段时间我一直担心晨晨能否适应小学,现在我很有信心,相信他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都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妈妈郑女士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东莞残联和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主动关注特殊儿童,大力推动特殊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经评估适合在园就读的3—5岁特殊儿童受教育率超过90%,促进特殊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让每个特殊儿童青少年家庭都能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温情、城市的温度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成为讲好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故事的一个生动脚本。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4月,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在东莞调研残疾人工作期间,对东莞在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给予高度赞扬,并希望全面推广。
“特殊儿童更有‘特质’,教育都应更加公平、更加精细、更加包容,我们要像呵护花儿一样,尊重和激发每一个特殊孩童的潜能。”陈惠英的手机里,保存着上百张(个)特殊儿童的照片或视频,包含孤独症、发育落后、听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言语与语言障碍等特殊儿童,每当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觉得学前融合教育有了更深的意义。
记者手记
接纳、包容、理解,让融合教育走实行远
不可否认,东莞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问题。其中,师资力量是深化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因素,首先是一线教师对融合理念、政策不甚了解,其次是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
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就提出“加大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配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指出,所有教师都应该学习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课程和理念,回归到面对每个孩子的特殊性,真正让融合教育融入普通学校并走实行远。
陈惠英对此深以为然,“我们培育‘学前融合教育推广园’以来,把建设人才梯队当作‘重头戏’。”
她介绍,东莞从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特殊幼儿中心等单位选拔38名专业人员,组成“学前融合教育督导团队”,“一对一”指导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并面向全市幼儿园大力开展融合教育人才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特殊教育知识、能力与教学技巧。
截至目前,东莞共培训初级融合种子教师2437名、中级融合种子教师422名、高级融合种子教师147名、管理人员137名,有力提升公办学前康复机构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
麻涌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一个不落的全员参加特教“种子教师”培训,骨干教师萧素娟说,这是她在教师专业道路上快速成长的三年,看到教育无限大的力量。园长何文英表示,教师从特殊教育理念与方法、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培智等方面提升专业素养,“现在,每位老师都具备对特殊儿童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
今年4月,东莞印发实施《东莞市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5%以上;持证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机会持续增加。
要实现上述目标,教育必须要面向“每个儿童”提供最适切的照顾与支持。令人欣喜的是,在“融合教育计划”的实施中,陈惠英发现了许多巧妙的变化:一是近年来东莞学前教育掀起了融合教育的潮流,所接触到的幼儿园都高度认可融合教育理念;二是在交流中,接触过融合教育的相关人员在用词上对特殊儿童实现了“去污名化”,从“残废、智障”的说法变成“特殊孩子”“特殊教育需求”等称呼;三是大部分幼儿园在招生简章中“亮出”招收特殊儿童数量,将事件正常“公开化”而非隐藏,一定程度反映了幼儿园及社会层面有正确的心态接纳特殊儿童。
“虽然距离建立一个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在路上……”陈惠英表示,接下来,东莞将创新机制,从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内涵质量、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打造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让每一名特殊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