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李淑桓红色故事”等24个项目入选。

至此,东莞共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91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
新入选的2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7个类别,充分彰显东莞非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社贝藤编技艺

▲古籍文献修复技艺

▲粤绣(珠绣)

▲粤剧脸谱

▲麒麟舞(蔡边麒麟舞)
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最多,共有11个,包括古籍文献修复技艺、社贝藤编技艺、常平腊肠制作技艺等。
近年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显著,屡创佳绩。2024年,不仅出台全省首部地级市综合性非遗条例——《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创办“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积极申报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更获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月1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学习宣传月活动启动。
今年3月以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喜事连连。刘伟团(樟木头舞麒麟)、李仲球(木鱼歌)、冯沛朝(龙舟制作技艺)、骆炳根(茶园游会),新晋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群体名单公布,非遗大家庭又添17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1个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
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群体的认定,非遗名录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东莞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生动缩影。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鼓励镇(街)逐步建立镇(街)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东莞将进一步完善名录体系与传承机制,构建分级保护网络。积极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指导有意向的镇(街)建立镇(街)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谢岗、石龙、塘厦等镇(街)已先后建立起镇(街)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推动建立镇(街)级名录做出示范作用。

▲2025年全市非遗保护工作会议
今年4月中旬召开的2025年全市非遗保护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的非遗保护工作将更强调“系统性保护”和“提升利用水平”,继续以匠心精神守正创新,推动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经济等深度融合,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东莞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