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全职司机来说,每月流水9000—10000元,扣除平台后净收入约6000元,现在抽成下降2个点,意味着每月多200元左右的收入。”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一天35单,30单都是特惠单!”
提起最近的收成,司机师傅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不接一口价根本不给我派单,接了又赚不到什么钱,要是遇到堵车就完了!这次说是降低抽成,一口价也就每单多个几毛钱。”
近日,多家头部网约车平台宣布降低订单抽成比例,但显然,小巴遇见的这位司机师傅并不看好,对他来说,实际落到每单收入的增长微乎其微——
具体来看,滴滴宣布,今年年底前,将把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超出27%的部分将随单返还。针对每月在平台完成订单达到50单的司机,通过“返佣宝”保障其当月月均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过部分将在次月自动返还至司机账户。

图源:滴滴出行公众号
T3出行宣布,订单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今年年底前将抽成比例26%—27%的订单数量占比将从21%降至17%。对于每月订单完成量不少于50单的平台司机,保障其当月流水总额的抽成上限不超过25%,超出部分自动返还司机。
曹操出行宣布,APP、小程序订单的抽成比例上限将由原来的22.7%下调至22.5%。
“聚合平台”高德打车则表示,将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含高德平台向合作网约车平台收取的信息服务费,司机收入不低于乘客实付费用的73%)。高德打车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并通过减免佣活动、专项奖励等方式推动合作平台综合成本降低2%。
这些接连发布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人问以后打车会变贵还是便宜,有人争这个措施根本帮不上司机,还有人说,这会不会成为网约车市场即将迎来“大变天”的前兆。
见仁见智,立场不同,大家心中的考量自不相同。
◎ 首先,对于司机而言,通过多位专家的测算,以及小巴与司机的交流,此次网约车平台降低订单抽成的举措,对司机收入提升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一位司机表示:“短途单子是到手多一点,但长途的单子反而到手还少了,我也不知道平台怎么算的。”他还补充道,“之前一公里平均算下来有2块左右,现在可能还低一些。”
另一位司机则直言:“特惠单太多了,抽成就算降一点,也多不了几个钱!”
根据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的计算,以前,平台抽成大概在29%左右,对北京全职司机来说,每月流水9000—10000元,扣除平台后净收入约6000元,现在抽成下降2个点,意味着每月多200元左右的收入。三四线城市司机月流水约5000元,差异甚至只有约100元。
因此,综合来看,此次平台下调抽成比例,对司机收入的提升作用有限。换句话说,抽成下调虽是利好,但对于大多数司机而言,仍有些杯水车薪。
◎ 其次,对乘客而言,情况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各大平台的价格战确实让乘客享受到了低价出行的机会,“几块钱坐一程”的情况在不少城市频频出现;但另一方面,随着多地政府叫停网约车平台低价竞争行为,也可能导致打车价格的上涨。因此,乘客近期打车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大家可以通过投票告诉我们:
◎ 最后,对于当下平台数量众多、恶性价格战频繁的网约车行业而言,此次各大平台宣布降低抽成比例,可能对平台利润有直接影响。
李成东指出,网约车本身利润率不高,下降2个点,企业压力明显。未来,平台可能更多依赖“精细化运营”,如控制总部成本、减少补贴、研发降本增效等,而不是指望网约车业务本身带来高增量。增量空间可能更多在出海市场(如滴滴在拉美的扩张)或细分场景(如租车、企业出行等)。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也认为,短期内平台的合规成本会有所增加。
放在更高的维度看,本次平台降低抽成的政策公布背后,有两大背景:
其一,是竞争日益激烈、呈现内卷化的网约车市场现状:
以苏州为例,今年第二季度,苏州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为13.86单,单车日均营收约322.58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订单量不足10单的车辆高达1.4万辆,占比达到37%。扣除平台佣金、充电成本等,许多司机的实际收入相当有限。
即便如此,苏州的网约车数量仍在持续增加:二季度新增4064辆,注销2692辆,净增1372辆。供给的持续膨胀,意味着司机的日均订单量还可能进一步下降。
别的城市也面临类似的情况:珠海网约车司机数量已超6.5万人,日均网约单数仅12单,扣除车辆折旧(租金)、保险、燃料(充电)等必要成本后,实际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深圳市网约车司机日均单车订单12.4单,网约车人发放量超34万张;海口市抽样调查显示,36.1%的网约车日均订单不足5单,扣除平台抽成后流水为200—280元……
其二,是从中央到地方、从约谈到法律层面的一系列举措:
近两个月,浙江宁波、江西鹰潭、河南开封等地均要求各网约车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保护驾驶员的合法利益;广东清远市则对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高德出行3家网约车聚合平台涉嫌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进行约谈;
上海市相关部门对头部网约车平台展开联合约谈,旨在整顿经营乱象、推动合规化进程;西安市交通运输局最为激进,宣布于8月19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客运处副处长吴学程在约谈中透露,管理部门期望年底前合规率达80%以上。
国家层面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指出,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在今年10月生效,首次将强制或变相强制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视为违法行为,还禁止了平台通过算法强制司机接一口价的订单。此外,《价格法(修正案)》,已将服务领域的低价倾销纳入监管,要求平台核算成本并设定价格底线、避免恶性竞争。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可以说,立法层面已经修法成功了。”面对新《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网约车行业的约束,董毅智如此评价。
可以说,网约车行业的规范与出清才刚刚开始,平台抽成、行业监管,都还有许多未尽之处。
对司机而言,如何才能提升实际收入?平台抽成与订单分配机制等核心矛盾怎么解决?对乘客而言,网约车行业反内卷、暂停一口价等特惠单,是否会导致出行成本增加?而对平台来说,盈利压力与监管约束之间,依旧是一场艰难的平衡。
在这样的多方博弈中,网约车行业的未来会走向何方?对此,我们采访了多位专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观点吧。

大头有话说

李成东
海豚智库创始人
电商战略分析师
造成司机收入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 第一,供给过剩。疫情前,全国网约车司机约300万,如今日活跃司机已达800万。订单总量在4600—5000万单之间,平均下来每位司机一天也就五六单,单日流水100—200元,全职司机也不过200—300元。司机过多、订单不足,是司机收入下降的核心原因。
◎ 第二,平台竞争激烈。早期滴滴一家独大,价格和促销较为克制,随着高德、美团等平台进入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客单价被压低,司机收益进一步下降。这与外卖行业的“价格战”逻辑类似。
因此,政策监管虽然能遏制恶性竞争,但效果有限。最现实的做法是通过设定价格底线,避免平台以过低价格吸引用户。只有保证客单价合理,司机的总收入才有提升空间。但这也意味着平台需要在司机与乘客之间做出平衡:若保障司机收入,乘客可能承担更高的价格或更有限的优惠。
换句话说,司机收入的核心瓶颈在于行业过度扩张与价格竞争。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政策约束价格战、进行行业出清,最终让竞争回到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的低价比拼。
至于平台层面,减少抽成对利润有直接影响。网约车本身利润率不高,下降2个点,企业压力明显。未来,平台可能更多依赖“精细化运营”,如控制总部成本、减少补贴、研发降本增效等,而不是指望网约车业务本身带来高增量。我认为,增量空间可能更多在出海市场(如滴滴在拉美的扩张)或细分场景(如租车、企业出行等)。

董毅智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
从立法的维度上,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和低价竞争的法律框架,目前已经搭建完成了。早在2021年的时候,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就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当时就明确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设定合理抽成上限,并保证司机的知情权。

近期,也有多地政府的主管部门约谈了相应平台,要求对平台抽成进行限制,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同时,禁止平台收取未明示的费用,如信息服务费、中介费等新增收费需要提前7天公示,并经司机同意。
但是,我认为这些举措在实操层面可能还有一些障碍,因为相对于司机,平台属于强势一方,因此必然需要监管的介入。
对此,监管部门可以建立多部门协同执法,保持相应投诉举报渠道的通畅;技术赋能透明化,订单全流程公示、数据共享监管等;此外,我认为要将违规收费的处罚标准提高,让平台感受到违规的成本。但更重要的还是完善法律。
实际上,网约车行业在规模扩张触及天花板后,正进入价值重构阶段。过去几年,它依靠技术驱动完成了效率革命;而接下来,可能要转向以成本重构为核心的模式,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逐渐应用的背景下,如何找到效率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将成为关键。
毕竟,网约车平台已经是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从就业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这个行业必须保持良性、健康的发展。在政策主导的市场格局下,一些中小平台可能会被淘汰,头部企业则需要在监管的框架内建立合理机制。最终,行业的发展仍要回归用户体验本身,确保出行服务的安全、绿色与个性化。

刘晓博
财经评论员
公众号“刘晓博说财经”
今年国家非常重视整顿内卷式恶性竞争,尤其重视价格内卷,希望打破通缩预期,“推动物价合理回升”。无论是叫停新能源车价格战、叫停外卖价格战,还是网约车新政、增加生猪收储,都带有打破通缩预期的调控目的在其中。
此次平台降低抽成比例,可以带来如下效应:司机压力减少、收入增加,在抢时间上压力没有那么大,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率;普通消费者打车优惠将有所降低,超低价是不可持续的,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同时,这一举措也限制了平台低价竞争的空间,让平台价格行为更规范。
目前,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已经落地了车上全程录像等,这些措施非常有效。未来还可以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的手段,对平台数据深度分析,穿透一些隐藏性比较强的、坑害司机和消费者权益的做法。
不过,如果监管不接入平台数据,其实很难监管到位。平台利用恶劣天气、繁忙时段乱加价,获取暴利,以及阴阳账单等,都很难杜绝。

行驶在道路上的网约车和出租车
目前,中国网约车平台数量仍然太多,有接近390家,活跃平台有30家,最终应该保留4到5家。未来淘汰赛将加剧,通过价格战淘汰落后平台,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张翔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
新规的出台,一方面能够约束平台乱收费行为、提升司机收入,另一方面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部分乘客的出行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价格不会持续上涨。毕竟,“一口价”“特惠单”只是平台短期获客的恶性竞争手段,长期依赖此手段必然导致亏损。随着行业逐渐规范化,平台订单增多、单均成本下降,乘车价格反而有下降空间。
目前,网约车行业仍处于竞争初期,平台数量众多、恶性价格战频繁。未来,市场出清不可避免,中小平台会被淘汰,行业格局趋于集中。当企业不再依赖“压榨司机、打价格战”来竞争时,势必会把重点转向服务质量,从而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网约车服务点
平台要想长远发展,应当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而不是依靠“阴阳账单”等违规手段。监管部门则应进一步加强审查,包括平台财务报表和运营数据的动态监测,确保制度落实。
总体来看,虽然短期内平台的合规成本会有所增加,但长期而言,这种监管会带来更规范的流程、更健康的市场环境,以及更多的用户。最终,行业会在安全、合规和服务体验提升的基础上,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