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刷医保,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北方朔风】

这几年医保问题,一直是舆论焦点。最近关于套刷医保,购买一些挂着医疗名义、但和医疗关系不大的日用品与护肤品的事情,被媒体曝光出来,引发诸多议论。

其实,套刷医保不是什么新鲜事,十几年前就很常见,被媒体报道、遭到查处的案例也不少。虽然当下规范了不少,但套刷仍屡禁不止。

而且,笔者可以很确定地说,这种情况未来依然会层出不穷,绝不是几个条例就能彻底解决的。

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当下这种套刷医保的模式,大体主要有几种。第一个原因,就是医疗器械管理问题,国内的医疗器械基本分三类,一类管理最为宽松,三类最为严格,从技术含量上来说,也是一类最低,三类最高。

目前出现在医保套刷中的这些东西,主要是一类医疗器材,其次是二类,不会有三类这种高度专业化的产品。因为一类二类医疗器材中,确实有一些产品介于医用和民用之间,比如敷料、口罩、垫子等等,中间有很大的空子可以钻。同时,一类医疗器材的批准不需要国家药监局认证,只需要市一级的药监局认证就行,而二类也只需要省级,这中间的可操作空间就大了很多。

有人可能习惯性认为,那管严一点就好了。这种想法放在现实中只能说有点天真。在套刷医保的问题上,舆论可能会觉得这种浪费医保的“医疗器材”企业早该倒闭了,但如果换个场景,限制个人医保的使用范围,舆论就会抱怨不便民。

实际上,由于这些常用医疗器材的特点,虽然确实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但某些器材的两用性质注定会存在钻空子的空间,完全限制不现实。同时,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也会不断产生全新的问题。

大家应该还记得不久前有一个类似的新闻,有些地区可以用医保卡买智能手表,引发巨大争议后这一政策被叫停。这个事件其实并不能简单归入滥用医保资金,当下很多随身设备确实具备健康监测功能,即使在美国FDA的审批程序中,对此也是按照医疗设备去审批的,在各国的专业性健康纲领中,也承认可穿戴健康设备的价值。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按照可穿戴设备指导日常活动,可以明显改善健康状态。

平心而论,就这个角度来说,这可比新闻里边提到的面膜、袖套,与医疗健康的关系大多了。但是如果真的把这些可穿戴设备纳入医保范畴,大家恐怕还是会觉得挺别扭:一来很花钱,二来这终究和常人眼中的医疗健康有些差别。如果不让刷医保,似乎又有点跟不上新时代的大健康观?

因此我们不难意识到,随着健康观念的变迁,这类存在两用可能性的医疗器材,一定会出现灰色空间,而一刀切也只会让民众的日常变得非常不方便,我们只能与时俱进,一次又一次地打补丁。不过,只要大家对公共卫生问题有所了解,就大概了解这是卫生行业的常态。

第二个原因,则在于药店。药店之所以给这些产品钻空子,是因为其需要足够的利润,而这些可以钻空子刷医保的产品,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药店自然乐于参与其中。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讨论过一个问题,前几年,我国的连锁药店以极快速度进行扩张,但最近遇到了瓶颈,扩张陷入了停滞阶段,各家连锁药店进入竞争与内卷的状态。而相较欧美同行,由于我国电商过于发达,药店行业的处境就更显尴尬。

按照国际经验和市场规律来看,在这种竞争过后,连锁药店的数量会减少一些,然后有的药店会寻求多元化转型,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而不是单一卖药,拓展了收入,也降低了风险。这种分析没什么问题,只是省略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导致了现在的情况。

按照奥地利学派的那套论述,理论上面对过度竞争,市场清退是最好的选择,剩下的企业是更有竞争力的。但说到底,这是一种极度理想化的想法,与现实世界并不一致。现实情况是,面对残酷的清退压力,市场上的企业必然会不择手段的生存下来,而这种不择手段往往并不是什么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业态,而是降本增效。这就是现实中一旦出现大规模市场清退,如果没有干预,会对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药店行业也是如此。在经历大规模扩张,但利润没有大规模提振的情况下,药店必然会寻找其他利润空间。参与商业医保服务、提供大健康服务这些概念固然很好,但落实起来很有难度,而套刷医保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东西。

所以,如果想要从药店这个环节减少套刷医保的问题,除了对药店做出明确相关规定外,针对连锁药店过度扩张这件事,官方可能也需要进行一些引导;就像面对其他领域的过度竞争一样,解决了这个问题,套刷概率肯定会有明显下降。只不过因为连锁药店的特点,这个引导工作大概率是不好做的。

第三点,更麻烦了,就是大众心态问题。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只是行政管理方面的麻烦,那么涉及到大众心态这件事,就超过行政干预的范畴。群众想法的复杂性是超越当下各种手段的,偏偏我们还不得不管这件事。

说白了,器械企业再怎么钻空子,药店再怎么想赚钱,也不能逼着群众套刷医保,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抱着有便宜不占就是吃亏的想法,才有了操作空间。而且社会有“剧场效应”,只要有人“站起来”了,那么其他人也会跟着站起来。

当下关于医保的争议有很多,总的来说都是觉得自己吃亏了;甚至放到国际层面,会发现几乎每个国家的民众都有这样的抱怨。虽然从数据上来说中国人均缴纳的医保额度和享受的服务相比,属于性价比非常高了,但面对情绪问题,这种解释的意义不大。

对医保的负面态度,本质上是代际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按照统计来看,大多数人主要的医疗费用都发生在晚年,而由于各国医保在几十年前都远远没有今日完善,当年的老人缴纳的医保金额并不多,他们虽然能使用医保,但进入高龄,再好的医疗服务带来的体验也是不愉快的;而年轻人虽然缴纳医保,却享受不了服务,毕竟当下没什么太大的身体问题,各种改善社会保障的制度,年轻人未必能直接享受到。

再结合当下全球经济的复杂情况,这种代际矛盾就被放大到难以接受的程度,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还是以上文提到的智能穿戴设备为例,年轻一辈也许觉得纳入医保也挺好,但老一辈肯定十分怀疑;而老一辈喜欢的某些保健品,年轻人恐怕就会觉得没有医学价值。

当下关于医保的很多争论,说到底争的就是“这个东西进医保到底有没有价值”。我们可以讨论它的医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学价值,理论上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在一个系统内进行比较的,但当这个价值评判涉及到个人观念时,量化就失去了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可是,医保标准只有一套,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众口难调。

在当下大健康的观念中,健康意识是很关键的一条。广义上,群众能普遍意识到普惠性医保的重要性,并积极自愿参与。这当然是最好的,遗憾的是,当下这一点并不太现实。

当然,医保也并不是只有积极自愿参与这种模式,美国模式也是一个选择。我们常常看到美国人民的各种天价医疗账单,有些人会辩解说有了医保其实不用交那么多。这个辩解有道理,但只有一点道理,他们不会告诉你美国医保真的很贵,同时这些天价账单就算打了折扣,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2024年12月4日,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执行长汤普森遭枪杀,26岁的嫌犯路易吉却被很多美国人视为英雄。这背后反映的是美国难解的医保问题。

美国医保和中国不是一个模式。美国的医保像一个古怪的订阅制系统,一旦你没有参与,那就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都没有,你可以选择不参与,代价就是变成homeless的一部分。美国各个领域都有类似情况,你可以“自愿”不参与,但代价就是开除“人籍”。

现实中医保不存在无限资源,必须在一个又一个问题上取舍,但这种放弃人民群众健康的方式,绝不是我们想要的选项。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舍是必须的,但有些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在公共卫生问题上,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是不应该被放弃的。而美国的医疗系统,在反复取舍之后,最终剩下的是企业利润,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场景。

随着全球范围的老龄化与低出生率,医保注定是全球性问题。而指望开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现实,法国的税率明显高于中国和美国,财政占了GDP的一半以上,但面对医保、社保的压力,还是不得不做出很多得罪人的决定。同样的,指望生产力突飞猛进或是医疗技术大突破,也是不现实的选项,技术突破终究是有规律的,那种能解决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技术,绝大部分也只是空想。

因此,医保寻求的必然是微妙的平衡,况且这个平衡非常难以找到。以套刷医保的这些“医疗器械”为例,就能涉及到这么多不一样的需求,必须在其中做出取舍,而每一次取舍,必然会有人感到不适。而过去成功的平衡,也有可能在今日导致新的问题。

套刷医保,看似简单,但并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案。真正能处理这个问题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在考虑各种问题时跳出简单的放任与严管的二元对立,在医保的普惠与可持续、药店与企业的利益、以及人民群众的想法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这和其他医疗问题一样,是个无休止的探索过程。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这样的工作注定要持续下去。